光启技术,达沃斯,刘董受访
(转自:大树的格局)
看了刘董在天津达沃斯接受采访的视频,信息量挺大,感觉又踏实了一些,也有些更深的东西值得琢磨。今天就聊聊:
首先,超材料这玩意儿真不是纸上谈兵了,光启是真枪实弹地在干,产业化不是空话。刘董反复强调从实验室“走出来”,从“无人问津”到现在开超材料大会,三千人参会,线上二十万人。这可不是烧PPT烧出来的热度,是真刀真枪地在产业化,而且已经做到了“全球最早的第四代量产技术”。
这说明啥?说明超材料的技术成熟度和商业化程度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不是停留在实验室的概念,是实实在在上装备了(而且是咱们国家“最先进”的装备)。投资者看重的就是这个——能落地、能赚钱、能形成规模效应。
其次,产业链都带起来了。 “1900多家上下游企业”这个数字听着就舒服。光启不仅自己做,还实实在在地带起了整个产业链条。这就是真行业龙头该干的事,是构建深厚壁垒的关键环节,意味着在超材料这块,中国构建了一套独立自主的产业链体系。这就把“卡脖子”的问题从根儿上解决了——甭管别人怎么折腾供应链,咱自己玩得转!
还有,天津基地稳了,不是画饼充饥!刘董说得很清楚——“主体建筑基本建完,下半年设备入驻,明年正式生产”。这种明确的进度表比任何豪言壮语都实在。说明与天津的合作是扎扎实实推进的,大额投入即将进入产能释放阶段。作为投资者,看到这种按部就班、按时落地的执行力,心里才踏实。
关于天津布局和定位也有新意。在津南区搞“生产基地+人才中心+创新中心”三位一体,尤其提到要紧密绑定“研发”和“生产”(不要脱节脱钩)。也就是贴近核心目标客户,环京经济带,靠近航空航天产业核心区(天津本身就有很强的装备制造基础),方便服务大国重器的客户。
并且天津基地绑住人才技术源,天大、南开的人才资源近水楼台先得月,为持续的创新输血。如天津“创新中心”意味着天津基地不仅是生产厂,更是技术迭代的前沿阵地。刘董强调“实体制造”,就是怕研发飘在空中,落不了地。绑定在一处,保证技术能快速转化为生产力。这就是实打实的务实经营思维。
通过这次访谈,刘董的“人设”更深入人心——是科学家,更是懂产业的扛旗人!从“填坑”到“定义未来”,那句“自己挖的坑自己填”太真实了。这哪是光鲜的企业家语录啊,这是典型的创业者、开拓者的肺腑之言。搞这种颠覆性技术,每一步都是无人区,只能硬着头皮上。这也印证了他当年决定回国“并驾齐驱”时的紧迫感和决心。
谈到超材料基因编辑时,刘董把超材料比作“材料界的基因编辑技术”,这野心勃勃。意思就是,他们不是在改良材料,是在创造自然界没有的物质,掌握材料的“源代码”。这种底层创新带来的想象空间巨大,是真正的技术护城河。
关于什么是企业家精神,刘董落脚在“解决实际问题”。刘董谈企业家精神没空话,核心就是“解决技术问题、重构产业链、做出新东西”。他最在意的不是名头(科学家还是企业家),而是能不能把事情从头到尾打通,做出真实价值。这种“问题导向”和“链条思维”,是做大事的必备条件。
最意外的是刘董提到,天津基地还要成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测试场(709、905也会用到)!理由相当硬核——在“最复杂产品(超材料)制造厂里练出来的才是有用的”。
毕竟人形机器人要实用,就需要在极限复杂制造环境中打磨,等于是拿着自家的高端制造生产线给机器人产业提供了一个超强的压力测试平台。这里可能暗含了对机器人产业的布局(用自身资源赋能或投资),至少是把光启的技术优势扩展到新的想象空间(智能制造),这一步棋挺有前瞻性。
总结
刘董在天津达沃斯传递的核心信号就是——光启的超材料技术已经从“并驾齐驱”走向“全球领跑”(四代量产),产业化硕果累累(规模、产业链),天津基地是战略落地的关键胜负手(实实在在快投产了),而掌舵人始终保持清醒务实的态度(专注解决问题、创造真实价值),甚至还前瞻性地触碰了人形机器人这个风口。感觉基本盘更稳,未来更清晰,确实值得期待下一步具体业绩的释放和新基地的能量爆发。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