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启技术,高价值企业,高粘性
(转自:大树的格局)
高价值企业的另一个特征就是高粘性。好,今天聊聊高粘性这回事儿,尤其说说光启是怎么把“客户离不开你”这件事做到骨子里的。
高粘性这东西,听着挺虚,其实特别实在——它不是说客户跟你关系多好,而是客户换不起你。为啥换不起?要么是技术门槛高到别人够不着,要么是替换成本大到没人敢动。光启的粘性,恰恰是这两条都占全了。
先看技术门槛。光启超材料这玩意儿,不是改个配方、调个参数就能仿出来的。第四代技术能把电磁波调得服服帖帖,效率比传统工艺高出几十倍不止,良率能干到97%以上,而别人还卡在20%的水平。客户要的是性能碾压,要的是装备在战场上能藏得住、打得准、传得远——这种需求面前,除了光启,他们根本没得选。就像你用惯了5G手机,还回得去2G时代吗?技术代差就是最硬的护城河。
再看替换成本。军工装备不是买个螺丝钉,说换就换。客户从设计阶段就跟光启深度绑定,整条生产线都是围绕光启的技术标准搭起来的。你让他中途换个供应商?等于把盖到一半的楼拆了重来,工期耽误不起,风险更担不起。所以光启的合同都是“定点模式”——绑定了就是产多少收多少,比亲兄弟还铁。
更深一层,光启把客户和自己捆成了利益共同体。军工客户最怕啥?钱砸进研发打水漂!光启的路子是:客户掏研发费,成果专利归我,但独家使用权归他。客户省了试错成本,锁死了技术优势;光启赚了专利护城河。这买卖,双赢才能长长久久。
更关键的是,光启早就不只是“卖材料”了。现在是客户一句话:“电磁隐身指标交给光启实现”,光启就直接把超材料塞进他们的核心系统里。客户越靠光启,他的拳头就越硬——这种共生关系,比签一百年合同都瓷实。光启成了客户的能力器官,而不是供应商。
但高粘性不等于躺赚!技术迭代慢一步就可能丢阵地。光启要是慢了,客户的下一代产品就可能换人;民用市场的粘性得重新打,因为无人机、智能汽车的天线,消费者可没军工的耐心。军工那套“绑定”打法不管用了,得靠极致体验说话;产能掉链子就翻车,手里压着近10几亿的订单,新基地晚投产一个月,客户再信任也得跳脚。交付能力才是粘性的钢筋水泥。
说到底,高粘性的本质不是绑住客户,而是让客户赢。光启的净利率能保持40%左右,不是因为会搞关系,而是客户门儿清,用了光启,他们的雷达看得更远、战机藏得更深、通信跑得更快——这才是决定胜负的硬筹码。
所以啊,企业追求粘性,别总琢磨怎么“套牢”客户。先问问自己:客户的成功里,有没有非你不可的那一环? 光启的答案,是焊进客户胜利里的技术命脉。这条路还长,但方向对了,就不怕远。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