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启技术,企业成长,高光时刻
(来源:大树的格局)
回望光启这些年的发展轨迹,恰似追一部跌宕起伏的硬核科技创业剧。那些瞬间的光芒,即便如今再想起,依旧能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热血与激荡。
最早是2010年那会儿,刘董带着几个海归博士在深圳创立了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主攻那个听起来有点科幻的“超材料”。那会儿国内很多人连这词都没听过,他们就像在闯一片完全未知的领域,这种敢为人先的劲儿,让人觉得这帮人有点意思。
光启真正的第一个高光时刻,我觉得是2012年12月总书记视察光启,当时总书记和随行的领导们,对于光启刚起步的超材料技术特别看重,还特意鼓励刘董团队,希望他们能成为当代的钱学森,这话的分量不轻啊。
当时刘董还是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儿,面对这么高的期许,他一点没怯场,直接拍着胸脯说 “要做世界级的超材料企业”。这话一出来,估计周围不少人心里都犯嘀咕,觉得这年轻人胆子也太大了。
结果呢?光启硬是啃下了“实验室到量产”这块硬骨头,把超材料从图纸变成了实打实的国之重器。你看现在,第四代超材料直接上先进航空装备,性能跨代领先,助推中国军工改写国际竞争格局——这种从零到全球第一的逆袭,放在科幻片里都得算高能桥段。
下一个高光时刻,我觉得应该是,2017年光启提出“深度垂直”战略的时候。那时候,几乎所有的科技公司都在膜拜“微笑曲线”,觉得最牛的企业就应该只做设计和品牌,把制造这种“脏活累活”外包出去。
但光启偏偏选了条“逆潮流”的路,决定从最基础的材料,到关键零部件,再到最终产品,全部自己动手打通。当时很多人看不懂,甚至嘲笑,觉得他们是在自找苦吃。
但现在回头看,这步棋走得是真叫一个高明。正是这种全链条的自主可控,让他们后来在面对外部不确定性时,腰杆子特别硬,也能把成本和产能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这才有了后来性能又强、价格还有竞争力的产品。
当然,另一个让所有光启股东都捏了把汗,又最终扬眉吐气的时刻,就是2020年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当时消息出来,投资者心里咯噔一下。但光启的反应非常硬气,直接声明所有技术都是原创,不受影响。也正是通过这种极致的方式,让更多人真正看清并记住了光启——这家手握硬核科技、敢于直面挑战的中国企业。
这份底气,就来源于前面说的“深度垂直”打下的家底。结果你也看到了,制裁不但没压垮他们,反而像一次压力测试,证明光启已经真正站上了全球超材料赛道的第一梯队,能和美国顶尖技术并驾齐驱甚至局部领先了。从那以后,市场对它的信心可是足了一大截。
紧接的高光时刻就是2021年顺德709基地1期竣工投产。几年前709基地所在地还是一片荒地。光启的建设团队发扬“能吃苦、能打仗、能坚持”的“三能”精神,多个部门交叉施工,吃住在工地,经过500多个日日夜夜的连续奋战,将这片荒地建设成了高科技产业基地。
当第一条超材料产线运转起来,第一块合格的结构件下线时,很多老员工眼眶都湿了。这意味着光启真的把超材料从实验室里的论文和样品,变成了可以大规模、稳定生产的高科技产品,实现了从0到1再到100的突破。
2023年光启又迎来一个真正的高光时刻——第四代超材料量产,这可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之前第三代还带着点高分子材料的影子,第四代直接改成微电子微结构制造,重量减了一半,隐身性能却翻了十倍不止,歼-20、歼-35这些尖端战机都用上了。有鉴于此,资本市场用脚投票,2024年一年股价就从10块多涨到50块,最高涨了近4倍多。
再看2025年,光启市值突破千亿,在全国布局了五大基地,特别是第四代超材料技术不仅用在最尖端的航空装备上,还能在三个半月里就捣鼓出低成本可量产的超材料无人机原型机,这些都是一次次的高光闪现,证明这条路越走越宽了。
总之,光启不只是个股票代码,更像是一个观察中国硬科技从追赶到并跑甚至领跑的样本。它的高光时刻,既在于关键时刻的亮相,更在于日常里对技术、对成本、对产业链的死磕。投资它,需要一点耐心,也需要一点对技术未来的信仰。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光粉记得:点赞、分享、推荐、留言!
期待光启就此,开启2000亿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