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元减持与13.65亿定增:海思科大股东「高位套现」意欲何为?

查股网  2025-07-14 16:00  海思科(002653)个股分析

7月7日,深交所受理海思科(002653)13.65亿元定增申请,这是其三年内第二次大规模股权融资。此次募资拟投入6个创新药项目,包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药物HSK31679、呼吸系统疾病药物HSK31858等。然而,在股价创下48.89元历史新高的光鲜表象下,公司真实盈利能力却暗藏危机。

2024年财报显示,海思科营收37.21亿元同比增长10.92%,但扣非净利润仅1.32亿元,同比锐减45.4%。若剔除3.77亿元研发资本化和4.35亿元非主业收益,实际经营利润已接近亏损。更值得警惕的是,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49.3%至4661万元,经营现金流净额暴跌68.9%至1832万元,显示主营业务造血能力持续恶化。

这种「纸面繁荣」与「真实失血」的反差,源于公司独特的财务策略:2024年研发投入10亿元中,37.65%被资本化处理,直接增厚当期利润。此举虽让财报数据亮眼,却导致开发支出占总资产比例高达16.66%,一旦研发失败将面临巨额资产减值风险。2024年终止利鲁唑口溶膜项目时,公司就计提了5345万元减值损失,暴露出资本化背后的潜在雷区。

就在公司急需资金推进研发的同时,大股东却在高位套现离场。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控股股东一致行动人申萍、郝聪梅通过减持760万股套现2.78亿元。这一行为与公司三年两次定增形成鲜明对比:2023年刚完成8亿元融资,如今又启动13.65亿元定增,累计股权融资逼近30亿元。

这种「左手融资、右手减持」的操作,引发市场对利益输送的质疑。大股东在股价高位减持,而公司通过定增引入新投资者分摊成本,本质上是将风险转嫁到中小股东身上。更值得玩味的是,2025年1月减持公告发布时,公司股价正处于45元左右的历史高位,精准踩点套现意图明显。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大股东套现与公司战略需求的背离。海思科正处于创新药商业化关键期,2024年环泊酚注射液等三款新药贡献超40%营收,理论上应加大投入巩固市场地位。但大股东的减持行为,却释放出对短期股价走势的不乐观信号,这种「用脚投票」与公司「画饼融资」的冲突,严重削弱投资者信心。

尽管海思科将再融资描绘为「加速创新药商业化」的必要举措,但研发投入的实际效果却参差不齐。目前公司14个在研1类新药中,仅有环泊酚注射液等3款实现上市销售,2024年贡献12.32亿元营收。但核心产品环泊酚已面临市场竞争压力,2024年其静脉麻醉药市场份额虽居首位,但增速已从2023年的50%降至45.6%。

更令人担忧的是研发效率问题。2024年10亿元研发投入中,仅3.77亿元转化为资本化资产,而同期失败项目导致的资产减值损失高达8239万元。这种「高投入、低转化」模式,与恒瑞医药等同行形成鲜明对比——后者2024年研发投入81.16亿元,资本化比例仅10.2%,但创新药营收占比已超50%。

当前海思科的研发管线看似丰富,实则存在结构性风险。在研项目集中于呼吸系统、糖尿病等红海领域,缺乏真正的First-in-Class药物。例如,HSK39297针对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适应症,国内已有康诺亚等企业布局,市场竞争激烈。这种「me-too」策略能否支撑未来增长,仍需时间验证。

海思科的资本运作模式,正在透支市场信任。三年两次定增叠加股东减持,让投资者对公司资金需求的真实性产生怀疑。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货币资金10.56亿元,短期借款却达19.06亿元,显示偿债压力巨大。在此背景下启动大规模融资,难免让人联想到「借新还旧」的财务游戏。

更关键的是,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隐患。控股股东通过一致行动人控制29.37%股权,而董事会中家族成员占据重要席位,这种股权集中模式在融资决策中容易忽视中小股东利益。2023年董事范秀莲减持64万股套现1477万元,已暴露内部人交易的冰山一角。

面对资本市场的质疑,海思科需要用实际行动重建信任。正在推进的HSK44459片白塞病适应症临床试验、HSK39004吸入粉雾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项目,若能在2025年取得突破性进展,或许能为公司赢得转机。但在大股东套现阴影笼罩下,投资者恐难轻易买账。

编辑有话说

海思科的案例折射出创新药企的典型困境:在研发投入与盈利压力间艰难平衡,在资本运作与战略发展中迷失方向。公司通过研发资本化粉饰财报、大股东高位套现的操作,本质上是对资本市场的透支。当股价泡沫逐渐消退,真正决定企业价值的,仍是创新药管线的含金量和持续盈利能力。对于投资者而言,在追捧股价新高的同时,更需警惕光鲜财报下的「财务魔术」与治理风险。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63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