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股份:打造绿色养殖“新范式”
本报记者 肖艳青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一个地处豫西南的小县城,孕育了全球出栏量最大的生猪养殖全产业链企业——牧原股份。
经过30余年的发展,从一开始的养猪22头,到2023年实现生猪出栏6381.6万头达到全球第一,牧原股份将“创新”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公司紧抓行业发展机遇,以科技赋能养猪,坚持养猪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走出了一条高质量成长的路子。2024年,公司迈出海外发展的第一步,开启技术输出的发展新阶段。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进牧原股份,亲身感受其成长的力量,并探寻公司的成长密码。
创新降本增效
牧原股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公司从技术发力,持续破解养猪生产难题,提高养猪生产效率,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
走进牧原智能设备研发中心的智能科技展厅,宛如置身一家高端装备公司,展厅内摆满了公司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研发的生猪养殖行业产品。例如,猪舍模型、空气过滤装备、智能饲喂装置、巡检机器人、猪群咳嗽管家、自动清洗机器等。
牧原股份旗下子公司河南牧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冬拿着一个温湿度传感器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这些都是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以传感器为例,市场上有很多传感器产品,但是大多会由于无法适应养猪场内湿度大等环境条件而失去精准度。我们只能自己根据养猪场特定环境、场景自主研发合适的传感器。”
智能养猪极大地改善了养猪环境,提高了生产效率。牧原股份旗下一家生猪繁殖场场长曹江理在公司有着十多年的养猪经验,她告诉记者:“过去养猪需要背一大袋子饲料用瓢挖着喂猪,饲喂一个单元的猪需要半小时。如今养猪轻松多了,饲料有专门的管道运送到每个单元每个料槽,只需要观察猪进食情况就行,以前是定时定量喂猪,现在是猪按需进食,饿了渴了它去拱探针,然后就会按标准投放水和饲料,精准饲喂,还能自动采集猪的采食数据,为生产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牧原股份数智化总监张玉良表示,未来,公司在智能装备材料方面将研发绿色环保材料,在数智化建设方面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智慧工厂,搭建行业模型和产业互联平台,助力公司降本增效。
目前,牧原股份搭建的物联网平台已链接了220万台设备,每天产生约10亿条数据,是公司重要的数据资产,为公司降本增效提供了重要支撑。
据了解,在牧原股份带动下,公司的上下游装备供应商纷纷落户南阳市,在当地形成了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农牧装备产业集群。如今,南阳市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农牧装备生产基地之一,促进了我国农牧装备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成本控制是养猪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牧原股份坚持创新从底层发力,从种猪、饲料、养殖生产等多方面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数据显示,公司10月份的生猪养殖完全成本为13.3元/公斤,较年初下降2.5元/公斤,年底有望降至13元/公斤,在行业内保持成本领先优势。
绿色生态养殖
近几年,我国生猪产业快速发展,规模集中度有所提升,整个产业朝着更高效率、更高品质、更加绿色环保的方向迈进。
据悉,牧原股份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的原则,制定“零排放、无隐患、无臭气、减雾霾、碳减排”的“环保五台阶”目标,推行种养循环模式,开发利用绿色新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记者走进位于内乡县余关镇大花岭村的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产业园,放眼望去,21栋楼房猪舍整齐排列。初冬的冷空气扑面而来,基本闻不到养猪产生的臭味。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个综合体在全国属于首创,所有楼房猪舍安装的都是公司创研的空气过滤系统,新鲜空气在经过四层过滤之后会输送到每个养猪单元,空气质量可以达到仅次于医院ICU的空气质量标准。同时,整栋楼的污浊气体经过除臭灭菌处理后,由楼顶的排气端排出。公司希望实现养猪无臭气、不扰民,村企和谐发展。
为妥善解决生猪排泄物问题,牧原股份通过环保技术的创新,将养殖与农业发展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推广粪肥资源化利用技术,发展集“养殖—水肥—绿色农业”于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可实现“猪养田,田养猪”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在内乡县一处牧原股份高标准农田里,竖立着一根根水肥喷灌杆。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公司在规划养殖场的时候就在养殖场周边规划了相应的农田,养猪场里的粪水经过分离后,固体制成有机肥,液体经发酵生成液态肥,通过管道直接送往周边生态农田,按需施肥,可以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实现亩均化肥减量50%,改善土壤,助农增收。
据介绍,2023年牧原股份粪肥累计惠及农田450万亩,减少化肥使用14.68万吨,平均每亩可减投增收352.27元,合计总额达到14.82亿元。
牧原股份将绿色低碳环保贯穿在养猪全产业链。例如,通过推广无供热猪舍、利用屋顶资源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沼气综合利用等方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值得一提的是,牧原股份于2021年将其研发的低豆日粮配方向全行业公开,带领整个行业节能减排增效。若这一技术在全行业充分推广应用,每年预计可减少大豆消耗2000万吨,减少氮排放82万吨。同时,目前公司规划的年产3万吨的合成生物项目正在安装调试,公司未来将借助合成生物技术持续研究节豆日粮技术,以生物合成氨基酸替代豆粕,推动行业绿色发展。
此外,公司低碳减排成效明显。数据显示,牧原股份2023年碳排放量强度为0.964kgCO2e/kg猪肉,同比上一年度降低3.4%。截至目前,公司2024年以来碳排放强度为0.91KgCO2e/kg猪肉,为行业水平的50%。
全球视野谋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生猪养殖行业刚经历一个下行期,正处在修复阶段,行业整体对扩张产能较为谨慎,从原来的增量时代进入到了存量时代,部分企业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以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从饲料端到养殖端再延伸至动物保健,都有不少企业尝试“出海”。越南由于在地理位置、市场需求以及养猪行业格局等方面具备优势,成为多数国内生猪养殖企业“出海”的首选目的地。
今年9月份,牧原股份与BAF越南农业股份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始探索海外发展。据介绍,牧原股份将为越南BAF公司提供猪场设计和建设、生物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推动越南养猪产业向更高效率、更高品质、更加绿色的方向发展。
对于和越南BAF公司的合作,牧原股份董秘秦军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在疫病防控、智能化、环保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在对海外市场进行调研与评估后,公司希望利用多年发展过程积累的技术及经验,解决当地生猪养殖行业的痛点与难题,帮助提升生产效率。当前公司的海外发展处于尝试与探索时期,未来会结合公司经营情况及当地的实际需求探寻更多适宜的合作方式。
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生猪分析师王凌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未来终端需求趋于稳定,生猪养殖市场将逐步从量变向质变转化,企业“出海”是行业寻找新业务增长点及可持续发展的另一新途径。但国外发展也面临养殖端低成本、高水平的挑战,还有包括土地、环保、饲料原料、市场拓展、消费传统等在内的多方面问题需要解决。
与其他以重资产投入“出海”的方式不同,牧原股份选择了技术输出作为海外市场探索的轻资产运营方式。
在牧原股份看来,“国际化”并不意味着企业“必须要去海外建猪场”,要有放眼全球的国际视野。与全球生猪养殖技术最优秀水平相比,公司在各项养殖指标上仍有较大差距,公司将持续向国际优秀的养殖企业对标学习,推动全球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
展望未来,秦军表示,牧原股份仍将深耕主业,优化经营管理,提升盈利能力,更好地回报股东。同时,公司会坚持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提升生产效率,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