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英林穿越猪周期博得1300亿财富 牧原股份营收十年增52倍“二代”登台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潘瑞冬
养殖龙头牧原股份(002714.SZ)的交接班问题受到关注。
5月16日下午,牧原股份2024年度股东大会召开,60岁的创始人秦英林与他亲手培养的二代高管团队一同亮相,详细解答国际化战略、成本控制、业务布局等热点话题。
这是秦英林又一次在公开场合谈及二代接班问题。当前,秦英林和牧原股份熬过了超长猪周期低谷,迎来了业绩反转。秦英林夫妇也以1300亿元财富,登上《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第118位。
过去十年,牧原股份营业收入增长了约52倍,2024年营收达1379.47亿元。公司的生猪养殖成本优于其他同行,形成了护城河。
下一个十年,牧原股份该怎么走?牧原股份正大步走向国际化,推进港股上市进程。走到台前的二代接班人们也将迎来考验。
从农家少年到养猪巨头
牧原股份的发展壮大,与秦英林的个人创业历程紧密相连。从17岁立志养猪的农家子弟,到“千亿猪王”,秦英林用三十余年时间,将牧原股份打造成行业标杆。
1965年,秦英林出生于河南内乡的农民家庭。父亲养猪失败的经历,在他心中埋下改变中国养猪业的种子。
1985年,他放弃保送河南大学的机会,选择河南农业大学畜牧系,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毕业后,秦英林先后在南阳食品公司、合资养殖企业工作,但始终未放下创业梦想。
1992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秦英林与妻子钱瑛辞去公职,返乡创立牧原养殖有限公司。创业初期,资金极度匮乏,他四处筹借,凑齐2.3万元,购入22头良种猪,开启养猪事业。
创业路上从来没有一帆风顺,1995年,秦英林遇到了一次冲击——伪狂犬病突袭,数千头小猪濒临死亡。危急之下,他向科研单位求助,大胆申请稀缺疫苗,最终控制疫情。这次危机让他深刻认识到科技养猪的重要性,坚定了走科学养殖道路的决心。
此后,秦英林带领牧原股份稳步前行:1997年出栏量突破1万头;2007年建成多个现代化分场,应用第九代全封闭式猪舍;2009年出栏量超30万头,并建成年屠宰100万头的加工厂,初步实现饲料、养殖、屠宰一体化;2010年起,牧原股份走出河南,在全国布局;2014年成功上市,获得强大资本助力;2016年业务拓展至东北,版图不断扩大。
除了科学养猪外,牧原股份规模扩大的背后,是秦英林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的“自繁自养”道路。
在牧原股份之前,温氏股份已经通过“公司+农户”成为行业的巨头。秦英林作为后来者,并没有完全照搬温氏股份的模式。他查找有关发达国家养猪模式的资料,了解到工业化养猪是可行的,尤其是在美国,一个几十万头的养猪场,不到10个人控制即可,这坚定了秦英林选择“自繁自养”道路的决心。
选择改变命运。“自繁自养”模式,让牧原股份在2018年非洲猪瘟肆虐之际,可以更好的控制疫情,在行业产能收缩的背景下,牧原股份逆势扩张。
非洲猪瘟之前,牧原股份的生猪出栏量仅1100万头,温氏股份达2229万头,此后,牧原股份的规模不断增长,而温氏股份在非洲猪瘟的冲击之下规模减少。2021年,牧原股份生猪出栏量为4026.3万头,温氏股份生猪出栏量为1321.74万头。
至此,牧原股份完成了中国养殖行业“老二”到“老大”的逆袭,秦英林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养猪巨头”。
“二代”逐渐走到台前
非洲猪瘟之后,中国的养猪行业迎来了一波产能扩张潮,伴随而来的是,生猪价格跌落周期低谷。
深耕行业多年的秦英林,即便熟稔行业的周期变化,也只能再一次体验周期的煎熬。在此前采访中,秦英林谈及最近的一次猪周期说到,“2021年时,是最让人害怕的,我们本以为猪价跌幅不会那么快,但实际上猪价从1月份的30元/斤一路跌到了5月份的10元/斤,当时企业亏损最多的时候一天能亏损一个多亿,那时候真的是从担心变成了害怕。”
这种害怕也体现在了2021年的财报上,当年牧原股份的营收继续增长,但归母净利润骤降74.85%。这轮周期一波三折,像过山车一样。2022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又脉冲式向上,带来行业利润的回暖,牧原股份作为养猪龙头,2022年的净利润猛增92.16%回升至132.66亿元。但2023年生猪价格再度下跌,这一年,牧原股份也遭遇了上市后的首次亏损,亏损金额达42.63亿元。
2024年的秦英林,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当年,生猪价格波动回升,养殖企业盈利显著改善,牧原股份的营业收入创了新高,达到1379.47亿元,同比增长24.43%;归母净利润扭亏为盈,为178.81亿元。
牧原股份2014年上市,以2014年营业收入26.05亿元为基数,10年来,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了约52倍。秦英林的身家也水涨船高,2025年3月发布的《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中,秦英林夫妇以1300亿元位居第118位。
养殖成本是秦英林和牧原股份穿越周期的护城河之一。2025年5月16日,在股东大会上,牧原股份介绍,今年4月,公司养殖成本已达到12.4元/公斤,此前提出的“头均600元”降本目标已实现三分之二,公司2025年的成本目标是全年平均12元/公斤。
牧原股份还在推进港股上市进程,开拓海外业务。4月15日晚间,牧原股份公告,为深入推进国际化战略,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经充分研究论证,公司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挂牌上市。
秦英林说,当前越南及周边东南亚国家的生猪养殖行业从业者对于非瘟防控、猪场改造、硬件升级、生物安全防控体系等需求较为迫切,这也成为公司海外业务开展的切入点。
对于接班人问题,在股东大会上,秦英林表示,公司管理层及早建立了接班人制度,培养了二代接班人,尝试是有效的,目前也是令人满意的。据悉,牧原股份的二代高管团队核心,平均年龄不足35岁的管理团队,均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业务骨干。
其中秦英林之子秦牧原负责屠宰肉食,他在股东大会上阐述了肉食板块的发展战略;作为牧原“少年大将军”的另一代表,首席财务官高曈表示,公司已经确定了海外发展战略,当前业务、技术人才、资本都需要国际化。
熬过猪周期后,牧原股份大步走向国际化,走到台前的二代接班人们能否担起重任,尚需时间观察。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