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股份股价上扬,猪业格局生变 传统周期渐远,新范式崭露头角

查股网  2025-08-26 19:28  牧原股份(002714)个股分析

记者 光柱

8月26日,A股市场上牧原股份(002714)表现亮眼,截至投资快报记者发稿,股价暴涨近8%,从昨日收盘价51.38元涨至55.49元,市值一举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3032亿。此次股价大幅上涨,背后与政策利好及行业供需格局变化紧密相关。

近期,全国猪肉价格呈现下行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畜肉类价格下降4.6%,其中猪肉价格下降9.5%,影响CPI下降约0.13个百分点。多地生猪价格持续弱势回落,搜猪网数据显示,全国均价已跌至13.7元/公斤附近,跌破6月猪价低点,刷新年内新低。山东省畜牧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省肥猪出栏均价同比降低25.54%,猪肉价格也同比降低20.66%。云南地区自去年8月以来,生猪价格持续下滑,7月下旬,云南生猪(土杂猪)最低已跌至12.5元/千克。

为稳定生猪市场,国家发展改革委于8月21日发布消息,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华储网也发布通知,8月25日进行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挂牌竞价交易1万吨符合国家标准的国产Ⅱ号、IV号分割冻猪瘦肉。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近日全国平均猪粮比价已跌至6∶1以下,进入三级预警区间。政府此举旨在缓解生猪供给压力,稳定市场价格,保障养殖户利益。

投资快报记者留意到,在此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中金公司提出“中国猪业已步入新范式,传统猪周期规律逐步失效”的观点,引发行业热议。

中金研究认为,传统猪周期规律逐步失效,“振幅收敛、长度缩短、波动下降”特征强化,源自后非瘟时代规模化快速提升及固定资产冗余背景下产业分工重塑,近期“反内卷”监管政策调控强化了这一特征。相应地,产业及投资逻辑已变,龙头因内生增长动能、分红能力更强,成长与价值稀缺性均在凸显。

从历史上看,传统猪周期受生猪供应和需求变化影响,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周期性波动。但近年来,行业内诸多因素正促使这一规律发生改变。一方面,行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以牧原股份为例,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其市场份额持续扩大。2025年上半年,牧原股份实现营业收入约764.6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4.46%,其中屠宰、肉食业务实现营业收入约193.45亿元,同比增幅高达93.83%。规模化养殖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对市场波动的抵御能力增强,生产计划更为稳定,不再像以往散户养殖占主导时,易受短期价格波动影响而大幅调整产能。

另一方面,政策调控手段日益完善。国家通过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对市场进行适时干预。当猪价过低或过高时,通过收储或投放储备肉等方式,稳定市场价格。例如此次在猪粮比价进入预警区间后,迅速开展冻猪肉收储,这有助于缓解市场恐慌情绪,防止价格过度下跌或上涨,削弱了传统猪周期波动的幅度。

此外,养殖技术的进步也改变了行业格局。随着疫病防控技术、饲料配方优化等技术的不断革新,生猪养殖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养殖成本得以控制,生猪的出栏周期和体重等也能更精准调控,减少了因疫病等突发因素导致的产能大幅波动,进一步弱化了传统猪周期的特征。

对于投资者而言,猪业新范式下投资逻辑也需转变。不再单纯依赖猪价周期性上涨带来的收益,而更应关注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市场份额拓展以及应对政策变化的灵活性。像牧原股份这类具备成本优势、业务多元化且能较好适应政策调整的企业,在新范式下更具投资价值。

对于消费者而言,猪业新范式有望带来更稳定的猪肉价格和供应。传统猪周期下价格大幅波动,给消费者生活带来一定影响。新范式下,通过规模化养殖和政策调控,猪肉价格波动将趋于平缓,消费者能以更稳定的价格购买到猪肉,保障了民生需求。

展望未来,中国猪业在新范式下,将朝着更加稳定、高效的方向发展。企业需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政策制定者也将持续完善调控机制,保障行业健康发展;投资者则需紧跟行业变化,调整投资策略。而猪肉市场价格和供应的稳定,也将为广大消费者带来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