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在涨,资本不认,谁“偷”走了郑州银行的未来?
在区域银行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中原腹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悄然升级。当郑州银行以“2025年上半年A股利润增速回升最快的上市银行”进入公众视野时,市场先是短暂惊喜,但很快冷静下来,这份成绩究竟是真正反弹的信号,还是仅仅昙花一现?

2025年上半年,郑州银行表面上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营业收入达到66.90亿元,同比增长4.64%;净利润也增长了5.82%,连续两个报告期保持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双增长。从增速来看,郑州银行在A股上市银行中确实名列前茅。
不过,如果仔细推敲这个“增速第一”的含金量,其实背后有不少隐忧。比如,同样位于河南的中原银行,同期营收增速达到7.2%,数字化业务收入占比已经超过20%。无论是增长势头,还是业务结构的优化程度,中原银行的表现都更胜一筹。
更值得留意的是,郑州银行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持续低迷。自从2018年上市以来,在A股的市值比高点时缩水了大约200亿元。即便是在2024到2025年银行股整体回暖的背景下,股价依然长期徘徊在2元左右。从这些表现来看,投资者对它的信心显然还远远没有恢复。
利润增长的B面
2025年上半年,郑州银行凭借利润增速的明显回升,一度成为A股银行板块中的焦点。不过,仔细看它的财报就会发现,这份增长背后其实藏着不少结构性的风险。
一方面,收入增长主要还是靠传统的存贷业务稍微好转,以及资产质量的小幅改善。到2025年6月,利息收入仍然占到总收入的七成以上,虽然中间业务收入有点起色,但占比还不到20%,和那些领先的银行一比,差距还不小。这种过度依赖传统业务的收入结构,在当前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净息差越来越薄的背景下,其实相当脆弱。
另一方面,利润增速的回升,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成本控制和拨备计提的减少,而不全是业务能力真的变强了。2025年上半年,郑州银行信用减值损失同比下调了12%左右,这确实让利润数字好看了一些。但问题是,同期不良贷款率仍有1.85%,虽然比年初略降,可还是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拨备覆盖率也一直在150%左右徘徊,并没有明显提升。这就意味着,如果未来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或者区域资产质量再次承压,利润增长可能说变就变。
更值得留意的是,郑州银行在资本市场的表现,跟财报数据完全对不上。上市以来,A股市值比高点时蒸发了近200亿元,股价长期在2块钱附近挣扎。这其实说明,市场对它的长期赚钱能力和增长后劲信心不足。
投资者真正关心的,不只是一时的利润反弹,更是业务模式健不健康、资产质量稳不稳定、转型有没有真实前景这些根本问题。
豫地银行业的博弈
而在区域银行业竞争中,郑州银行和中原银行之间的对比一直备受关注。中原银行作为全省唯一的省级法人银行,依靠规模优势、政府支持和科技投入,看起来像是从更高维度压制了郑州银行。
从资产规模来看,截至2025年6月,中原银行的总资产已经超过1.5万亿元,而郑州银行只有6000亿元左右。这种体量上的巨大差距,直接影响了两家银行的业务协同能力和抗风险水平。中原银行借助遍布全省的网点以及和政府、企业的深度合作,在基础设施融资和政府项目上占据了主导位置。而郑州银行尽管把自己定位为“商贸金融物流银行”,但在整个区域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这一特色战略还没能形成足够坚实的竞争壁垒。
数字化转型方面,中原银行也明显走得更快。目前,中原银行的手机银行用户已经突破1000万,线上交易占比超过了一半。相比之下,郑州银行虽然董事长王天宇也多次提到“科技赋能”,并推动“智慧银行”的建设,但实际成效并不明显。

另外,中原银行还凭借其省级平台的优势,在控制负债成本和拓展客户基础上更加得心应手。2025年上半年,中原银行的存款成本率比郑州银行低了15个基点,客户数量的增长速度也是郑州银行的1.5倍。这种基础能力上的差距,在利率市场化和存款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大了郑州银行的经营压力。
更让人担心的是,在金融科技方面,郑州银行虽然也做了一些尝试,但效果并不理想。2024年,他们推出了“郑银智链”供应链金融平台,想用科技手段拓展企业客户,但由于场景整合能力弱、用户体验一般,到2025年6月,这个平台的累计交易额还不到50亿元,远远没有形成规模效应。而另一边,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这类互联网银行,依靠平台生态和数据优势,已经在小微企业和个人金融服务上形成了压倒性的领先地位。
产业金融是赔本赚吆喝?
面对眼前的困境,由王天宇带领的郑州银行管理层,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把产业金融作为重点方向来深耕。在2024年的年报中,第一次明确把“产业金融银行”定为战略目标,希望借助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基础,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这条路走得怎么样呢?短期内确实看到了一些成效。2025年上半年,郑州银行在物流金融、食品农业金融这些特色领域的贷款余额突破了400亿元,比年初增长了22%。尤其是在航空港区、跨境电商试验区这些地方,靠着本地优势,抢到了一些市场机会。
不过,产业金融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银行的专业能力要求非常高,得真正懂产业链是怎么运转的,这对传统银行的组织和人才都是不小的挑战;另一方面,这类业务常常和地方政策绑得比较紧,搞不好就容易变得过于“行政化”,偏离市场自身的节奏。
更现实的问题是,持续的转型投入正在不断消耗银行的资本。不少市场分析认为,未来一到两年,郑州银行会面临资本补充的压力。能不能通过发行可转债、永续债这些工具顺利“补血”,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转型能不能继续推进下去。
转型的关键一役
郑州银行其实还有机会。毕竟河南是中部崛起战略的核心省份,经济发展速度一直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像郑州航空港区、自贸试验区这些平台,未来都有可能为金融业务带来增长空间。到了2025年,河南省还在大力推进“数字河南”建设,如果郑州银行能抓住机会,在政务金融、产业金融这些领域和地方资源深度合作,说不定能打开新的局面。
在业务上,郑州银行提出了“聚焦主业、做精特色”的思路,打算从供应链金融、科创金融和绿色金融这几个方向突破。2025年上半年,他们的科创贷款增长了30%,绿色信贷也增长了25%,虽然起步规模还不大,但至少说明转型的方向是对的。另外,郑州银行还在跟本地一些物流企业和电商平台合作,尝试把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整合起来,增强客户的黏性。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郑州银行得在资金见底之前,找到能持续赚钱的办法和补充资本的途径。2025年上半年,虽然净利润有所回升,但它的净资产收益率仍然不到6%,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如果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不能尽快提升,那么眼下的转型努力可能最终还是白费。
对郑州银行来说,利润回升只是漫长转型路上的一小步,绝不是终点。眼下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科技变革越来越快,资本监管也越来越严,它正在经历一场关乎生存的极限压力测试。
前有中原银行的强势压制,后有互联网银行的跨界竞争,郑州银行在狭缝中求生存的局面还将持续。能否在资本充足率触及底线前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能否在传统业务完全衰退前建立起新的增长引擎,将决定这家区域性银行的最终命运。
王天宇曾在内部讲话中表示:“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生死题。”如今,这道生死题已经摆在了郑州银行面前。市场的耐心有限,投资者的信心更不会无限期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