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乳业:聚焦低温乳制品,向五年净利率倍增迈进︱数字中国行
作为业内较早开启数字化步伐的企业,新乳业在数字化建设之路上已颇具成效。
“鲜战略”推进十余年以来,脱胎于新希望集团的新乳业(002946.SZ)在低温乳制品领域稳扎稳打,已成为区域性乳制品龙头。
2022年,新乳业营收突破百亿元,相比2013年增长209%;归母净利润相比2013年增长4330%。
2023年前三季度,新乳业实现总营收81.9亿元,同增9.5%,实现归母净利3.8亿元,同增22.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3.9亿元,同增58.1%。
营收的持续增长和利润水平的指数级增长,主要缘于新乳业聚焦低温乳制品,以“鲜”为核心主题,将低温鲜奶和低温特色酸奶作为核心重点品类重点发力,带动业绩增长。2022年,新乳业低温产品营业收入占比从2014年40%左右提升至超50%。2023年上半年,新乳业以低温高端乳制品为主的唯品乳业整体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毛利率同比增加超过3个百分点。
2023年5月,新乳业确定了新的五年目标,其中包括“五年实现净利率倍增”,同时确立了做强低温、科技创新、内生为主、并购为辅、分布经营、区域深耕的战略实现路径。
“站在行业角度,低温乳制品是代表着健康和营养属性的产品,符合消费者追求健康产品的诉求,其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相较于发达国家及周边部分区域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低温奶仍然是市场消费的主流产品,也是未来行业的发展方向。”新乳业近期投资者交流纪要显示,伴随着冷链物流建设的发展和乳制品生产工艺技术的提升,低温乳制品未来的增长将会有更强大的驱动力。
数字化生产与极致供应链
在数字中国建设不断完善的当下,各行各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都在数字化转型升级,以提高生产运营效率。乳制品行业也不例外,国内乳业龙头纷纷对生产链数字化重塑。
新乳业作为业内较早开启数字化步伐的企业,已在数字化建设之路上颇具成效,其华西工厂在2023年底通过了具有世界制造业诺贝尔奖之称的全球卓越制造大奖TPM优秀奖的线下审核。
新乳业一直聚焦低温领域,其核心产品24小时鲜牛奶,是全国首款只卖当天的鲜奶品牌。所谓“24小时”,是指从生产开始到终端下架确保在24小时内完成。这就需要企业具备安全高效的生产流程和极致的供应链。
“我们的数字工厂,一是能满足多品种小批量柔性生产的需要。新乳业每天生产近百个SKU,我们的数字化工厂从实际业务场景出发,打通了订单系统、SAP、MES的实时同步,满足计划的柔性调整;按需生成订单,工单驱动生产运行,前处理建立了罐次、料次,细分品类自动运行,灌装包装可频繁切换工单,满足鲜奶的优先计划,实现相同基料不同规格的切换,MES系统真正实现了多品种柔性生产满足市场需求。”新乳业首席运营官付永猛告诉第一财经,二是实现了首家IT(信息技术)与OT(运营技术)的融合,突破了技术难关与前处理中控系统更深度的集成,以数据驱动业务。
据悉,新乳业MES系统集成了十大数字化系统,包括SRM采购管理系统、SAP财务管理系统、LIMS实验检验系统、收奶系统、设备管理系统、GEA中控系统、鲜活源食安管理系统、WMS库房系统、IDM人力资源系统、飞书办公系统,形成了全链条“人机料法环测”生产全要素的在线互连互通。目前华西生产线的整体运行效率达82%,产品的入库盘点效率提升65%,追溯效率提升95%。
“MES在前端建模,从产品、工艺路线、设备及工艺参数,采取积木搭建拼接的方式,将底层地基搭建好。生产执行过程实现每个环节校验防呆错,过程转序QA互锁,配料投料两级防错,生产全过程可视可控,工艺步序自动执行,数采参数实现超限预警报警,保证质量恒定。”付永猛表示,“MES就像一个交通枢纽,打通四周各系统的信息线路,实现工单一点驱动,多点协同,形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高效交付。”
低温24小时系列产品也对供应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产环节以外,新乳业打造了308鲜供应链,以保障产品的极致新鲜。其中“3”代表订单在生产前3小时内截止,以保证订单和库存的准确性;“0”代表零点罐装,“8”代表早上8点之前送至5000+市场终端和送奶上户渠道。
此外,相比常温乳制品,低温系列需要借助更复杂的杀菌工艺,如巴氏杀菌技术,以保留活性蛋白物质和有益菌群。巴氏杀菌温度大致为72-85℃。随着乳企先后进行工艺升级,75℃以及更低的杀菌温度常态化正成为低温乳品生产中的趋势。
“我们的黄金24小时产品采用了72度15秒的杀菌,这也是目前行业内巴氏杀菌的最低温度。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同时,又极大限度地保留了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等活性营养物质。”付永猛对第一财经介绍。
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新乳业打造了“鲜活源平台”。通过扫描产品上的二维码,能够观看牛奶从牧场源头、生产、检验、仓储物流、终端的全流程记录,打通牧场到餐桌每一个环节可视、透明。据悉,鲜活源还与多地政府的监管平台打通,形成了高效决策的食品安全精准管理体系。
手握“菌种芯片”,聚焦益生菌产业化研究
对于乳企来说,除了稳定高效的生产配送系统外,菌株储备与研发实力也是重要的核心资产,将直接影响新品研发能力。新乳业2023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一年内推出的新品占收入比保持在10%左右。
菌种可谓是“乳制品行业的芯片”,也是目前各大乳企争夺的稀缺资源。一方面,随着现代工业的普及,天然菌株等微生物资源越来越稀缺,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另一方面,国内能够进口的菌株品类有限,用相同菌株发酵出的产品同质化严重,不利于乳企产品创新。
为了深耕基础研究与开发新品,新乳业成立了科技研究院。新乳业科技研究院院长李启明告诉第一财经,“研究院的冷库里存放着我们从全国各地筛选带回来的1500余株菌种,未来我们打算做一些生物研究和产业化,目前有15到20株正在深度产业化研究。”
伴随着研发能力的溢出,为了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解决菌种“卡脖子”问题,2023年新乳业成立了“分子力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实现自有发酵剂和益生菌的产业化。“在菌株研究方面,国内整体上还存在一些差距。尤其是在攻克发酵剂产业化的核心技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国内发酵剂主要依赖进口,这也是我们进入这个产业的主要原因。”李启明表示。
益生菌是目前国内高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市场咨询公司欧睿国际数据显示,中国益生菌消费市场规模以每年11%到12%的速度增长,预计2026年中国益生菌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377亿元。
新乳业也在围绕益生菌品类进行产品创新和新技术研发。李启明举例称,“活润晶球酸奶里具有含益生菌的晶球,该晶球有‘嚼吃’口感,是通过3D包埋技术做的。益生菌虽然对人体健康有益,但其不耐胃酸,在胃消化过程中会有很多损耗。通过3D包埋技术,益生菌达到肠道时的存活率可以提升上千倍。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如何让益生菌在肠道里靶向释放。”
此外,在生物活性物质保留方面,2023年,新乳业通过膜分离技术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提升了活性物质的含量。同时,新乳业也在携手产业链上下游,联合开发国内膜设备,打破国外垄断。“我们目前只走到了第一步,做了一些简单的国产化定制。未来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联合设备厂家,去实现柔性化的定制,满足我们更多优质乳品的开发需求。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地探讨新工艺,比如超高压技术、微波技术等,结合膜分离技术,继续赋能优质乳产品开发。”李启明对第一财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