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源食品半年度业绩遭遇“滑铁卢”,高销售费难挽颓势

查股网  2025-09-26 08:04  甘源食品(002991)个股分析

上市以来首次半年度营收与净利润双降、主力产品销量清一色下滑、毛利率全线收缩,甘源食品2025年上半年交出的成绩单,让市场倍感意外。这家曾以豆类零食打开市场的企业,正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反向困局——销售费用逆势大增超26%,却未能阻挡业绩下滑,多家券商密集下调盈利预测,其转型之路布满迷雾。

业绩数据的恶化早有端倪。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13.99%、净利下滑42.21%的颓势,在上半年并未得到扭转,反而进一步加剧。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9.45亿元,同比下滑9.34%;归母净利润仅7460.50万元,较去年同期近乎腰斩,降幅达55.2%,扣非净利润也同步下滑56.01%。对比2022至2024年连续三年的营收与净利双增长,今年上半年的业绩滑坡显得尤为刺眼。

产品端的全面疲软是业绩承压的核心。作为收入支柱的综合果仁及豆果系列、青豌豆系列、瓜子仁系列,上半年收入分别同比下滑19.92%、1.56%、9.51%,唯一实现收入正增长的蚕豆系列,增速也仅2.11%。更值得警惕的是销量数据——所有产品系列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综合果仁及豆

果系列销量跌幅达24.34%,青豌豆系列和瓜子仁系列销量跌幅也均超10%。

盈利能力的持续弱化更添焦虑。上半年公司整体毛利率同比减少1.33个百分点至33.61%,几大主力产品毛利率集体收缩:综合果仁及豆果系列减少3.84个百分点,瓜子仁系列减少4.57个百分点,青豌豆系列和蚕豆系列也分别减少2.33个、0.73个百分点。战略定位专家詹军豪指出,这背后是品牌老化、产品创新滞后的深层问题,年轻消费群体认知度低,口味与包装未能跟上潮流,传统品类的市场优势正在流失。

渠道调整的阵痛进一步放大了业绩压力。占收入比重最大的经销模式上半年营收同比骤降19.84%,尽管电商模式(+12.42%)与直营及其他模式(+154.63%)实现增长,但仍未能填补经销渠道的缺口。公司将此归因于主动收缩低效产品以聚焦核心单品,但境外经销商数量增长90%却未带动收入增长的现实,暴露了渠道优化与产品匹配的脱节。

与业绩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销售费用的“任性”增长。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增至1.75亿元,同比增幅26.59%,其中促销推广费增长49.47%,广告费翻倍,会务费更是激增366.76%。公司解释称费用增长源于新品推广、品牌建设与渠道开拓,但投入与产出的失衡显而易见——1.75亿元的销售费用未能撬动营收增长,反而因品牌吸引力不足、产品创新不够,陷入“越投越亏”的循环。詹军豪直言,销售策略精准度不足,会务费等投入未有效对接目标客户,费用撬动效应已因基础竞争力薄弱而失效。

更值得关注的是研发投入的不足。在销售费用大幅加码的同时,公司研发费用仅增长14.13%至1486万元,研发费用率仅1.57%。对于宣称“以产品创新驱动品牌升级”的甘源食品而言,如此低的研发投入,与推出冻干技术新品、打造“臻果”子品牌的转型目标形成强烈反差,也让市场对其产品创新能力产生质疑。

资本市场的反应已相当直接。东吴证券、国信证券等多家券商密集下调甘源食品盈利预测,其中东吴证券将2025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从3.9亿元下调至2.3亿元,降幅超40%;国信证券更是将评级从原有水平下调至“中性”,直言“利润端仍有较大压力”。尽管多数券商仍维持“买入”或“推荐”评级,但均将后续希望寄托于渠道改革成效与海外业务放量,不确定性显著增加。

面对质疑,甘源食品将希望寄托于下半年的新品投放与渠道铺市,称品牌建设与新品推广的投入属长期布局,短期难以见效。公司表示将通过锁鲜冻干等技术提升产品健康属性,加强与年轻消费者联动重塑品牌形象,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规划能否落地见效仍是未知数。

从曾经的零食细分赛道龙头,到如今的业绩“腰斩”、券商下调评级,甘源食品的困境折射出休闲食品行业的集体挑战:在消费升级与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仅靠加大销售投入难挽颓势,唯有真正实现品牌焕新与产品创新,才能重建核心竞争力。对于甘源食品而言,留给它证明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