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核集团在运清洁能源项目累计上网电量同比增长7.55%

查股网  2025-07-17 15:53  中国广核(003816)个股分析

中国经济报导:2025年上半年,中国广核集团在运清洁能源项目累计上网电量达18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55%,创历史同期新高。

这一成绩背后,是核电与新能源业务的双轮驱动,以及国家清洁能源战略的深度落地。

核心数据:核电压舱石与新能源增长极

电量构成与同比表现

核电主导地位稳固:在运核电机组总上网电量113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3%,占总电量的60.9%,仍是最稳定的基荷电源。

大亚湾、岭澳等成熟基地贡献显著,其中大亚湾核电基地上半年上网电量达232.96亿千瓦时,持续为粤港澳大湾区输送清洁电力。

新能源跨越式发展:境内外新能源项目合计上网电量727.4亿千瓦时,占比39.1%,较2024年同期提升4.2个百分点。

境内500亿千瓦时中,风电与光伏各占约45%和55%,新疆和田洛浦500兆瓦光伏治沙项目、广西钟山200兆瓦储能项目等重大工程的并网投运,成为增长主力。

机组效率与区域布局

核电单机效能领先:28台在运核电机组等效可用系数达92.3%,其中14台机组综合指标达世界最高水平,单台机组年均发电量超40亿千瓦时,较国内煤电机组效率高3倍以上。

新能源区域协同深化:境内新能源装机覆盖28个省份,在“三北”地区重点布局大型风光基地,在中东部推进分布式能源项目。

例如,重庆江北国际机场30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于2025年上半年投产,年发电量占机场用电总量的10%,成为“绿电入枢纽”的标杆案例。

业务结构:核电技术迭代与新能源生态构建

核电:技术自主化与项目批量化并进

华龙一号规模化落地:上半年,广东陆丰核电6号机组完成穹顶吊装,防城港5、6号机组和台山3、4号机组获国务院核准,标志着“华龙一号”进入批量化建设阶段。

截至目前,中广核在运在建核电总装机达5601.8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45%,技术国产化率突破95%。

四代核电技术储备:高温气冷堆中试平台建成,第四代核电技术商业化进程加速,预计2026年首台示范机组投运,度电成本可降至0.28元,较第三代技术降低15%。

新能源:多能互补与储能配套突破

风光储一体化模式:在吉林松原建成一汽弗迪100兆瓦光伏项目,配套建设储能设施,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年供电量1.9亿千瓦时,满足汽车电池工厂绿电需求。

在湖北柏杨坝风电场改造中,通过“增容+储能”技术,将装机容量从66兆瓦提升至99.5兆瓦,年发电量增加40%。

新型储能技术应用:广西钟山200兆瓦/400兆瓦时混合储能项目采用“磷酸铁锂+钠电池”方案,是国内首个规模化应用钠电池的储能项目,可提升电网调峰能力30%,平抑新能源出力波动。

战略价值:能源安全与产业升级的双重赋能

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

清洁电力保供能力:上半年1861亿千瓦时电量相当于替代标煤558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亿吨,相当于种植4.1亿棵树。

在迎峰度夏关键期,核电机组持续满发,新能源项目顶峰出力,为华南、华东等负荷中心提供可靠电力支撑。

能源结构优化标杆:核电与新能源合计占比达100%,较全国清洁能源发电占比(42%)高出58个百分点,成为全球清洁能源占比最高的发电集团之一。

产业链升级的引领者

核电全产业链带动:“华龙一号”已形成5400余家上下游企业的产业集群,关键设备国产化率100%,带动核电装备制造业年产值超2000亿元。

例如,陆丰核电项目带动当地形成核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吸引12家配套企业入驻。

新能源生态构建:通过“绿电+制氢”“光伏+治沙”等模式,推动能源与生态、农业融合发展。

新疆和田洛浦光伏项目在发电的同时,可治理沙漠面积1.2万亩,种植梭梭树300万株,实现“板上发电、板下治沙、板间种植”的立体生态效应。

国际竞争的新名片

技术标准输出:“华龙一号”已成为中国核电出口的主打品牌,在巴基斯坦、英国等国家落地项目。

2025年上半年,境外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227.4亿千瓦时,其中东南亚、非洲地区占比超60%,推动“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合作。

全球低碳话语权:中广核入选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能源转型领导力计划”,其“核电+风光储”多能互补模式被纳入国际能源署(IEA)《2025年全球能源转型报告》典型案例。

中广核1861亿千瓦时的半年成绩单,不仅是清洁能源装机规模的体现,更是中国能源结构转型的缩影。

随着2025年下半年陆丰核电5号机组、惠州核电1号机组等项目陆续投产,以及新能源项目的持续并网,全年上网电量有望突破3800亿千瓦时,为实现“双碳”目标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