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机械【汉威科技】深度:传感器龙头,电子皮肤打开空间
(来源:高端装备制造及材料)
作者:邱世梁S1230520050001、王华君S1230520080005、陈姝姝S1230524080004
来源:浙商大制造团队2025年9月25日外发报告《传感器龙头,电子皮肤打开空间——汉威科技深度报告》
浙商机械团队:致力于做深、做好研究!

国内气体传感器市占率第一,柔性传感器打开成长空间 公司以传感器为核心,业务覆盖传感器、智能仪表、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公用事业四大领域,2024年营收占比分别为15%、45%、24%、13%,毛利率分别为33.8%、40.4%、22.9%、0.8%。聚焦主业,高毛利传感器、智能仪表营收占比持续提升。公司巩固气体传感器既有优势,积极推进光电类、柔性类传感器布局,是国内最早布局柔性传感器研发的企业之一,柔性传感器产业化能力全球领先。 主业迎来业绩拐点,盈利能力提升: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8亿元,同比增长5.7%,实现归母净利0.6亿元,同比增长14.5%;毛利率30.47%,净利率4.96%,同比分别+2.72PCT、1.11PCT。 人形机器人进入产业扩张期,电子皮肤是实现“具身智能”关键一环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发展有望显著提速,预计2030年中美制造业、家政业的人形机器人需求合计约203万台,市场空间超3000亿元。预计至2029年柔性触觉传感器市场规模达53.22亿美元,2022-2029年复合增速18%。灵巧手在人形机器人产业价值占比达18%,电子皮肤是人形机器人实现环境感知、交互与智能化的关键一环,除了灵巧手,在手臂、腿部和脚掌等部位均已开始尝试和发展,整体用量呈上升趋势。 多维产品矩阵发力具身智能,产业化能力全球领先。 公司在具身智能领域已构建覆盖“触觉-平衡-力控-嗅觉”的多维产品矩阵。通过控股子公司苏州能斯达开展柔性微纳传感器业务,对公司业绩已产生一定贡献。能斯达已建立稳定的纳米敏感材料体系,电子皮肤产品具有压阻、压电、电容、磁、液体金属等多种技术路线,可适用身体不同部位、不同功能场景。产业化能力全球领先,年产1000万支柔性传感器产能已饱和,2025年新扩建产线已开工建设,预计下半年投入使用,届时将大幅提升柔性传感器产能。客户:已对接近30家机器人整机和零部件厂商,部分已小批量供货。 “端到端”的业务模式,全产业链优势凸显。公司具备从传感器材料到传感器器件,再从传感器到下游应用的独特的全产业链优势。传感器业务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坚持IDM业务模式,掌握厚膜、薄膜、MEMS、陶瓷等核心材料、工艺,产品覆盖气体、压力、流量、温度、湿度、光电、加速度、柔性等门类。 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分别为1.0、1.3、1.6亿元,同比增长33.9%、23.0%、23.7%,对应PE为214、174、141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市场竞争加剧;柔性触觉传感器发展不及预期 |



1汉威科技:国内“气体传感器之王”,电子皮肤打开成长空间
1.1国内气体传感器市占率第一,柔性触觉传感器国际领先
汉威科技成立于1998年,多年保持国内气体传感器市占率第一。2013年,公司携手苏州能斯达,进军柔性传感器,是国内最早布局柔性触觉传感器的企业之一。公司以传感器为核心,形成了“传感器+监测终端+数据采集+空间信息技术+大数据+云应用+AI”的系统解决方案,业务覆盖传感器、智能仪表、智慧化综合解决方案、居家智能与健康及公用事业等领域。传感器业务为公司最具成长性和价值的核心业务板块之一,公司巩固气体传感器既有优势,同时积极推进光电类、柔性类传感器布局,形成化学、光电、柔性、超声四大技术平台和产业核心能力。
柔性微纳传感技术水平及产业化程度国内领先,电子皮肤和触觉传感器等产品已小批量供货,自动化产线已投入建设。公司现已构建了稳定的纳米敏感材料体系,掌握了柔性压阻、柔性压电、柔性电容、柔性汗液四大核心技术,具备了大面积阵列设计、敏感材料及导电墨水合成制备、大面积印刷电子批量制造等核心能力,拥有数条年产千万支柔性传感器的生产线。公司在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电子皮肤和触觉传感器等产品已小批量供货。此外,苏州能斯达高标准的工程技术中心和自动化产线已投入建设。

公司主营业务重点覆盖传感器、智能仪表、智慧化综合解决方案、公用事业四大领域,2024年营收占比分别为15.30%、44.67%、24.33%、13.46%,毛利率分别为33.81%、40.38%、22.92%、0.81%。


聚焦主业,高毛利产品占比持续提升。2024年,高毛利传感器、智能仪表业务营收占比较2021年分别提升3.34PCT、20.46PCT。
传感器:产品结构、客户结构持续优化,大客户销售及高毛利产品占比提升,在家电、燃气、储能、汽车等领域的布局取得新突破,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销量稳步增长。
智能仪表:深度融合超声、激光、红外成像等前沿技术,持续扩充产品线并深化行业应用创新,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
物联网平台解决方案:公司依托核心传感器技术,研发生产了多样化的智能仪表,智能仪表作为不同场景的感知硬件终端,将感知信息通过NB-IoT等多种通讯手段传输至公司研发的祥云物联监控系统,监控系统根据客户需求对重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形成可视化展现和智慧化应用。
公用事业:资产优化整合、剥离出表。公司拟将供热业务子公司“郑州汉威智源科技有限公司”65%股权转让给郑州高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有关事项正在积极推进中。

1.2股权结构稳定,实控人为我国知名气体传感器专家

公司实控人及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20.78%。截至2025年中报,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任红军、钟超夫妇,持股占比20.78%,其中控股股东、董事长任红军持股16.15%,其妻钟超持股4.63%。
创始人任红军是我国知名的气体传感器研究及应用专家,也是我国气体传感器研发生产的开创者之一,产研经验丰富,长期从事传感器、物联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工作,主持了11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项目的实施,开发的气体传感器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多项成果获得了省市级科技进步奖,拥有国家专利二十余项。
公司直接持有苏州能斯达37.75%股份,间接持股13.03%,为能斯达第一大股东。公司传感器板块业务主要由公司旗下子公司炜盛科技、山西腾星、深圳汉威、苏州能斯达、嘉兴纳杰、威晶光电等开展,其中除嘉兴纳杰持股比例78.88%,苏州能斯达直接持股37.75%、间接持股13.03%外,其余子公司持股比例均为100%。
1.3主业迎来业绩拐点,机器人具身智能业务加速推进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5.7%、14.5%,业绩拐点已现。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8亿元,同比增长5.7%,实现归母净利0.6亿元,同比增长14.5%。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22.3亿元,同比下滑2.6%,归母净利0.77亿元,同比下滑41.4%,业绩承压主要系部分业务外部市场竞争加剧、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及战略布局的MEMS传感器IDM产线、激光器封测产线、超声波仪表等新业务尚未实现有效业绩产出。若剔除新布局业务对归母净利影响,2024年归母净利同比下滑约3.21%。
公司所处的传感器、仪器仪表及物联网行业发展趋势仍稳中向好,国家工业5.0、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全社会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等都对传感器及仪器仪表的硬科技能力和物联网数字经济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盈利能力提升,费用管控基本稳定。2025年上半年,公司整体毛利率30.47%,净利率4.96%,同比分别+2.72PCT、1.11PCT。2025年上半年,期间费率27.00%,同比+0.33PCT。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0-2024年研发费率逐年提升。以2020年为基数,2021-2024年研发投入复合增速为13.2%,2024年,研发投入总额2.1亿元,占总营收9.48%,研发人员数量达1079人,占员工总数的33.46%。

深耕传感器行业二十余年,构建了涵盖芯片设计、敏感材料、制造工业、封测技术等全流程传感器核心技术平台。公司掌握厚膜、薄膜、MEMS、陶瓷等核心工艺,能够生产半导体类、催化燃烧类、电化学类、红外光学类、光致电离类、激光类等主要种类气体传感器,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稳居气体传感器领域龙头地位。
将传感器、仪器仪表深入到物联网下游应用领域,为物联网应用提供充分的硬件支撑和数据来源,结合GIS、SCADA等技术组成领先的物联网系统技术,在智慧安全、智慧城市、智慧环保等领域进行智慧化升级与改造,向着物联网平台化方向不断完善。
2多维产品矩阵发力具身智能,产业化能力全球领先
2.1人形机器人进入产业扩张期,电子皮肤是实现“具身智能”关键一环
人形机器人产业趋势已成,行业预计从产业形成期过渡到产业扩张期,产业化发展有望显著提速。随着AGI技术持续突破、供应链格局趋于完善,下游应用需求持续打开,根据浙商机械团队《人形机器人2025年度策略:内外双驱,龙头启航》,预计2030年中美制造业、家政业的人形机器人需求合计约203万台,市场空间超3000亿元。
电子皮肤是实现“具身智能”关键环节。要想与人类一样适应精细、复杂、多变的工作场景,机器人需要通过触觉完成“传感-感知-决策”过程,其中,电子皮肤是人形机器人实现环境感知、交互与智能化的关键一环。
根据《科学通报》论文,柔性触觉传感电子皮肤:一种模拟天然皮肤触觉功能的设备,可以附着在人体皮肤或机器人等表面,感知各种刺激如压力和温度等,在智能假肢、机器人、健康医疗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目前柔性触觉传感器多种技术路径并行,各有优势。按照转换信号原理的不同,柔性触觉传感器可以分为压阻式(电阻式)、电容式、压电式、摩擦电式、光电式等。
压阻式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等特点,但可能由于材料形变恢复不完全,导致重复性误差,另外温湿度变化易引起电阻漂移,需额外补偿算法。凭借其结构简单性与较高的灵敏度,压阻式传感器是当前主流的传感方案。
电容式传感器:具有线性响应、低功耗、灵敏度较高的特点,但对静电干扰敏感,需要额外封装保护。在清华大学三维电子皮肤研究中,电容式传感器被用于感知剪切力和摩擦力,其灵敏度可达-0.52%/°C,温度漂移系数仅为±0.05%/℃,显著优于传统压阻式传感器。
压电式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自供电能力(能量转换效率5-15%)等特点,但存在信号微弱(需电荷放大器)、无法检测静态压力等局限。
摩擦电式传感器:完全自供电(无需外部电源),制造相对简单,但存在信号稳定性差(湿度>60%时衰减50%以上)、灵敏度较低等局限。目前在可穿戴设备中的应用尤为突出。


预计至2029年柔性触觉传感器市场规模达53.22亿美元,2022-2029年复合增速18%。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2年全球柔性触觉传感器市场约为15.34亿美元,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增长至53.22亿美元,2022-2029年CAGR为17.9%。
电子皮肤在人形机器人中的应用空间广阔。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信息,灵巧手在人形机器人产业价值占比达18%,电子皮肤作为灵巧手生产力进化的核心零部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电子皮肤除了在人形机器人灵巧手上应用外,还在手臂、腿部和脚掌等部位有所尝试和发展,整体用量呈现上升趋势。未来电子皮肤将不仅用于交互,还可能提供情绪价值,使其更贴近人类需求,空间广阔。
2.2“具身智能”产品矩阵持续丰富,电子皮肤已完成工程化、产业化
公司的传感器业务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坚持IDM业务模式,掌握厚膜、薄膜、MEMS、陶瓷等核心材料、工艺,产品覆盖气体、压力、流量、温度、湿度、光电、加速度、柔性等门类,是最具成长性和价值的核心业务板块之一。
公司基于气体传感器龙头优势,积极推进光电类、柔性类传感器的布局,形成化学、光电、柔性、超声四大技术平台和产业核心能力,加速相关传感器在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氢能源、燃料电池安全、新能源汽车、医疗健康等战略新兴领域的应用和推广,持续提升竞争力。
公司在具身智能领域拥有丰富的产品储备,已构建覆盖“触觉-平衡-力控-嗅觉”的多维产品矩阵,为机器人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多种感知解决方案,包括柔性触觉传感器、惯性测量单元、MEMS压力应变片、气味嗅觉传感器(电子鼻)、非制冷红外热成像模组等传感器。

通过控股子公司苏州能斯达开展柔性微纳传感器业务,2022年获小米产业基金投资,柔性传感器产业化能力国际领先,对公司业绩已产生一定贡献。苏州能斯达于2013年成立并加入汉威科技集团,专注于柔性微纳传感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已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品种、多量程的柔性微纳力学量传感器(压力、压电、应变、织物)及阵列的核心设计能力、敏感材料及导电墨水合成制备能力、大面积印刷电子批量制造能力等核心能力,实现了柔性微纳传感器在消费电子、健康医疗、IOT等战略新兴产业中的应用,在柔性传感器产业化方面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能斯达已建立稳定的纳米敏感材料体系,拥有四大核心技术和七大产品系列,拥有百余项核心专利,产业化能力全球领先,解决了柔性传感器的可靠性、一致性和批量供货问题。
四大核心技术:柔性压阻、柔性压电、柔性温湿度、柔性电容;
七大产品系列:柔性压力传感器、柔性压电传感器、柔性织物、柔性应变传感器、柔性温湿度传感器、柔性热敏传感器、柔性电容传感器。公司的电子皮肤具有压阻、压电、电容、磁、液体金属等多种技术路线,可以适用身体不同部位、不同功能场景;

已对接近30家机器人整机和零部件厂商:公司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电子皮肤和触觉传感器等产品已小批量供货,已与近30家机器人整机厂及零部件厂商建立联系与合作,合作形式包括个性化方案定制、批量供货等。
产业化能力全球领先:公司在生产制造电子皮肤方面已经完成工程化、产业化,具备批量生产能力,拥有一条年产1000万支柔性传感器的超净印刷线和组装线,产能已经饱和。2025年新扩建产线已开工建设,预计下半年投入使用,届时将大幅提升柔性传感器产能。
技术壁垒巩固龙头地位:公司依托与中科院多年的产学研合作,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柔性微纳传感技术体系,已申请相关专利近百件,涵盖柔性传感器设计、材料制备、应用场景等多维度。2025年上半年,公司凭借在柔性电子领域的技术优势,参与起草并制定国内两个柔性电子行业标准,进一步巩固了行业龙头地位。
拥有“端到端”的业务模式,全产业链优势凸显:一是从传感器材料到传感器器件的产业链;二是从传感器到下游应用,包括智能仪表和数智化的物联网解决方案的生态链。相较于行业内大部分只专注于一个环节的公司,公司具备独特的全产业链优势。
2024年,公司通过投资嘉兴纳杰,成功构建了一条基于6英寸晶圆,涵盖芯片设计、流片、封测全流程的MEMS传感器IDM产业链。其采用自有晶圆产线成熟MEMS制程的力敏应变片已向国内六维力传感器客户送样,并在工业及智能汽车领域实现批量应用,在手订单量达650万颗/年,市场需求快速增长。IMU惯性传感器的性能指标满足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要求,并与国内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展开合作对接。

3盈利预测与估值
3.1盈利预测:预计25-27年营收分别同比增长12.3%、13.3%、13.8%
公司是国内知名传感器企业,气体传感器、气体安全仪表龙头,智能仪器仪表、智慧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具备从传感器材料到传感器器件,再从传感器到下游应用,包括智能仪表和数智化的物联网解决方案的生态链,具备独特的全产业链优势。
传感器:根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数据,2023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为2,259.1亿美元。预计该市场将从2024年的2,410.6亿美元增长到2032年的4,572.6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8.3%。2023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达到3,644.7亿元。赛迪顾问预测,预计到2026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5,547.2亿元。则2023-2026年年均复合增速为15%。公司持续巩固气体传感器既有优势,推进光电类、柔性类传感器的布局,形成化学、光电、柔性、超声四大技术平台和产业核心能力,加速传感器产品在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氢能源、燃料电池安全、新能源汽车、医疗健康等战略新兴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同时也是国内人形机器人柔性触觉传感器产业化进展最快的企业之一,随着品类扩展、新客户开发、市占率提升,预计2025-2027年传感器收入增速分别为38.50%、35.00%、32.60%。
仪器仪表:根据《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发展报告(2023版)》,2023年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市场规模突破1.2万亿元,同比增长约7.8%。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仪器仪表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仪器仪表行业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8%-10%。公司仪器仪表前两年做了产品升级,价值量提升,今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增速7.48%,重回增长,预计2025-2027年仪器仪表收入增速分别为11.66%、12.25%、12.10%。
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公司物联网业务主要聚焦智慧安全系统解决方案、智慧城市系统解决方案、智慧环保系统解决方案等,预计2025-2027年收入增速分别为1.86%、2.15%、2.33%。
公用事业服务:目前仅有郑州高新区供热投资、运营服务,根据公司未来发展规划,为进一步聚焦主业,优化资产结构,公司拟将供热业务子公司“郑州汉威智源科技有限公司”65%股权转让给郑州高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有关事项正在积极推进中。
综上,我们预计2025-2027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5.0、28.3、32.3亿元,同比增长12.3%、13.3%、13.8%。

3.2估值分析
公司是国内气体传感器龙头,智能仪器仪表、智慧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气体传感器既有优势基础上,推进光电类、柔性类传感器的布局,具备从传感器材料到传感器器件,再从传感器到下游应用,包括智能仪表和数智化的物联网解决方案的生态链,具备独特的全产业链优势。公司在具身智能领域拥有丰富的产品储备,已构建覆盖“触觉-平衡-力控-嗅觉”的多维产品矩阵。我们选取电子皮肤领域晶华新材、福莱新材、日盈电子(维权)作为可比公司。
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5.0、28.3、32.3亿元,同比增长12.3%、13.3%、13.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1.3、1.6亿元,同比增长33.9%、23.0%、23.7%,对应PE分别为214、174、141倍,公司的电子皮肤具有压阻、压电、电容、磁、液体金属等多种技术路线,可以适用身体不同部位、不同功能场景,且产业化能力国际领先,对公司业绩已产生一定贡献,进度快于国内同行,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4 风险提示
1)宏观经济周期波动
公司生产的各类传感器、仪器仪表及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下游涉及工业安全、市政监测、环境监测、燃气安全、智能家居与健康,需求受宏观经济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影响较大,宏观经济波动会影响到公司下游各个行业的景气度,进而影响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
2)市场竞争加剧
近年来,随着传感器、仪器仪表及物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若公司未能持续强化创新能力、提升品牌影响力、深化市场布局,公司可能面临市场份额下滑的风险,进而影响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公司若无法持续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可能会面临客户资源流失、市场份额下降的风险。
3)柔性触觉传感器发展不及预期
公司电子皮肤(柔性触觉传感器)业务,目前已经具备量产能力,人形机器人技术迭代快速,随着行业发展,如果公司未能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及客户的真实需求,产品没有满足市场需求,可能会使该业务拓展进程不及预期的风险。

以报告日后的6个月内,证券相对于沪深300指数的涨跌幅为标准,定义如下:
1.买 入 :相对于沪深300指数表现+20%以上;
2.增 持 :相对于沪深300指数表现+10%~+20%;
3.中性 :相对于沪深300指数表现-10%~+10%之间波动;
4.减 持 :相对于沪深300指数表现-10%以下。
行业的投资评级
以报告日后的6个月内,
行业指数相对于沪深300指数的涨跌幅为标准,定义如下:
1.看 好 :行业指数相对于沪深300指数表现+10%以上;
2.中 性 :行业指数相对于沪深300指数表现-10%~+10%以上;
3.看 淡 :行业指数相对于沪深300指数表现-10%以下。
法律声明及风险提示
我司及业务合作方在开展证券业务及相关活动中,应恪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廉洁自律的规定,遵守相关行业准则,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公平竞争,合规经营,忠实勤勉,诚实守信,不直接或者间接向他人输送不正当利益或者谋取不正当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