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眼科-AI行业战略白皮书-250914
(来源:研报虎)
在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与“三医协同”改革的驱动下,我国医疗体系正经历深刻转型: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倡导预防为主的理念,致力于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主动健康新格局;通过构建分级诊疗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与此同时,国家高度重视医疗质量提升与科技创新转化,强调提升诊疗质量和科研转化效率。在眼科领域,国家卫健委于2022年发布的《“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1]与2024年新版《近视防治指南》[2],进一步强调了加强青少年近视防控、白内障复明能力提升、基层眼科服务体系建设,建设眼科医学高地,强化眼健康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等计划安排。这一系列顶层设计,既彰显了国家对眼健康的高度重视,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指导方向。
与此同时,我国眼健康行业正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加速,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老年性眼病负担持续加重;另一方面,青少年近视率持续攀升,远超世界平均水平,防控形势严峻。在健康意识提升和服务需求升级的背景下,患者需求正从基础的“能否看上病”转向更高层次的“能否便捷地获得优质、可信赖的诊疗服务”。如何实现从预防、保健到诊断、治疗、康复的全流程一体化健康管理?如何实现覆盖城乡的有效早筛和随访?如何真正落地分级诊疗,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享有高质量眼科服务?如何系统性挖掘与释放医疗数据价值,提升科研成果向临床的转化效率,加速创新技术与疗法惠及广大患者,提升整体医疗服务的效率与质量?这些深层次痛点,共同构成了当前我国眼健康体系迈向高质量发展所需攻克的核心问题。
眼健康在全球范围内同样被作为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到2030年要减少可避免盲症和视力损害的发生率,进一步推动“人人享有眼健康”的目标实现[3]。人工智能(AI)快速发展有望达成这一目标。举例来说,在眼底影像智能判读、青光眼早筛、黄斑变性辅助诊断等方面,欧美国家已有落地的实践,并在逐步应用的同时,推动了相关的监管框架和伦理标准建设[4][5][6];亚太地区在利用移动医疗、大数据进行大规模筛查和健康管理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与此同时,AI技术本身也在不断迭代,从算法突破到大模型兴起,从单一影像识别到多模态诊断与预测,AI逐步走出实验室,加速走向临床应用。全球AI医疗趋势表明,AI不仅是工具,更将能提升医疗精准性、效率与可及性,推动智慧医疗从辅助工具向全流程赋能转变[7]。
在国家战略与国际趋势的联合推动下,我国也高度重视AI在各行业的应用,接连出台各项政策,积极推动建设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2025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系统性地将人工智能定义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特别提出,要有序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医保服务等场景的应用,大幅提高基层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和效率;2024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研究制定的《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更是为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行业的应用指明了具体的方向。
爱尔眼科始终肩负着“使所有人,无论贫穷富裕,都享有眼健康的权利”的使命,不断探索优质服务模式、提升医疗质量、拓展覆盖人群,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公平、更高效、更可及的眼科服务。近年来,爱尔在AI辅助诊断、患者服务、智能管理、AI医疗设备等领域逐步积累实践经验。在此过程中,我们不断思考如何让AI发挥更大价值,不仅服务于爱尔自身的诊疗实践,更能赋能整个眼健康生态圈的上下游,让生态体系都能更高质量地发展。
今天,我们撰写这本白皮书,既是对自身既往经验的梳理与总结,也是对未来战略规划的思考,更是一次面向眼健康生态圈的主动表达:爱尔眼科愿意以更加开放、务实的态度,与技术同行、产业伙伴和社会各界一道,共同推动AI在眼健康领域的规范落地和可持续发展。
放眼未来,在坚守医疗服务这一核心价值,持续深耕眼科专业优势的基础上,爱尔将以开放的态度,将眼科诊疗过程中沉淀的高质量专业数据与技术能力,以合规的方式赋能产业链上下游,让器械企业、药企、保险公司等生态伙伴受益,大家携手共同推动行业进步。同时,我们愿与眼科产业界同仁一起探索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合作机制。欢迎眼科领域和AI领域的优秀伙伴与我们共创和合作,为眼健康全产业链的持续蓬勃发展,为患者和合作伙伴创造更大的价值。
我们期待这本白皮书,能够为产业提供值得借鉴的实践思路,也能帮助更多正在探索医疗AI的生态伙伴们点亮方向。爱尔相信,唯有通过持续创新和开放合作,才能推动眼健康事业的不断进步,为患者带来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为人类眼健康走向更光明的未来一起贡献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