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增长、技术创新双丰收,碧水源2023年归母利润同增7.74%
碧水源在中交集团中国城乡水务板块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
近期,碧水源(300070.SZ)发布了其2023年度的财务报告,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的双双同比增长,展现了公司在过去一年的稳健发展。
作为全球水务处理行业的领军企业,碧水源在中交集团中国城乡水务板块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在过去的一年里,碧水源通又采取了哪些关键措施,来实现业绩的稳步增长?
业绩稳步增长、期间费用下降
碧水源专业从事环境保护及水处理业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产业链膜技术(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包括产品生产与工艺应用,也是中国唯一一家集全系列膜材料研发、全系列膜与设备制造、膜技术工艺应用于一体的企业,现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全的膜产品生产商之一和先进的环保设备制造商之一。
具体来看,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9.53亿元,同比增长3.03%;实现利润总额10.06亿元,同比增长3.75%;实现归母净利润7.65亿元,同比增长7.74%。
对于收入的增长,碧水源称,大环境上,更强治污手段、更严格排放标准、污水再生资源化及零排放等成为国家治理水环境的发展方向,公司也紧抓机遇,激发市场活力、成功开拓新领域新赛道,实现了市场和业务稳步提升。
在2023年,碧水源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积极拓展其膜技术在区域水务市场的应用,特别是在北京地区、环太湖地区等水环境敏感地区。公司专注于提升这些区域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标准,推动现有设施的升级改造以及新建项目的扩容,同时致力于污水资源化和循环利用工程的实施。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加强了碧水源在国内膜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也进一步确立了其在污水资源化领域的引领者角色。
营收稳步增长的同时,碧水源还实现了期间费用的减少。2023年,公司管理费用由2022年的5.82亿元下降至4.89亿元,财务费用由2022年的3.12亿元下降至2.89亿元。对此,碧水源方面表示,公司持续优化财务资源配置与资产,合理控制成本与费用,压控“两金”并做好减亏治亏系列工作,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实现公司经营质效稳步提升。
不只是营收稳步增长,碧水源的订单量也在增加。2023年,碧水源工程类订单新增333笔,金额超过105亿元,特许经营类订单新增11笔,金额逼近50亿元,这两个数字在2022年分别为73亿元、39亿元。
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新业务多点开花
高效运营的同时,作为一家创新型环保领军企业,碧水源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达到3.75亿元,远超2022年时的2.59亿元,同比增长超45%,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也由2.98%同比提升至4.21%。
目前,碧水源持续深耕“膜技术”领域的研发创新,致力于推动污水资源化、高品质饮用水供给、海水淡化、盐湖提锂以及工业零排放等五大关键领域的技术进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研发的振动膜生物反应器(V-MBR)技术在污水处理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效率,有效促进了污水的资源化利用。该技术不仅有助于缓解水资源紧张的状况,还能有效减轻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同时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在北京窦店的7,500吨/天示范项目中,V-MBR技术已经稳定运行超过两年,其节能减碳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实践验证。该技术在全国的推广规模已经扩展至每日20万吨以上,展现了其技术先进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研发的推动下,碧水源的新技术不仅引领了行业的发展,还成功开拓了战略新兴产业,为公司的持续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报告期内,公司在“海水淡化”“工业零排”和“盐湖提锂”等关键战略项目上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这些“新质生产力”不仅推动了公司的业务多元化,也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水淡化领域,碧水源不断加大研发力度,进一步提升了设备智能化水平,其海水淡化膜已应用于中海油海水软化、浙江舟山六横海水淡化厂等多个国产化替代项目,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海水淡化厂项目也顺利验收。未来,碧水源有望成为国内首个实现海水淡化项目全国产化的公司。
在推动工业废水零排放的进程中,碧水源积极投身于磷酸铁锂、油气田提锂、矿井水等关键行业的零排放与资源回收技术研究。公司不仅成功实现了进口膜产品的国产化替代,还将这些创新技术应用于煤化工、钢铁、电力、印染、新能源等多个行业的零排放项目。展望未来,碧水源将继续聚焦工业废水零排放与资源化的核心需求,不断研发高效且低能耗的零排放与资源化整体解决方案及其技术装备。
在盐湖提锂这一战略性领域,碧水源致力于开发性能卓越的纳滤膜和吸附材料。公司的目标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高端工业膜元件的国产化。目前,碧水源已经成功研制出系列化的高性能工业分盐纳滤膜和锂吸附剂,这些产品已在青海和西藏的盐湖提锂项目中得到应用,其综合性能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