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技术港股IPO背后:毛利率从35.6%跌至1.7%,高管组团减持引争议
国民技术日前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登陆香港主板市场。然而这份 IPO 申请背后,却藏着公司连续三年累计亏损超 8 亿元、多位高管在递表前夕集中减持的争议。记者就公司 IPO 意图、持续亏损原因及高管减持等核心问题向国民技术发送采访函,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任何回复。
公开资料显示,国民技术早在 2010 年就已在深交所挂牌,目前形成集成电路与锂电池材料双主业并行的模式,去年两项业务贡献的收入占比各约五成,基本持平。其中集成电路业务以 MCU 芯片和 BMS 芯片为核心,下游终端覆盖汽车电子、数据中心等关键领域,作为国内 MCU 芯片领域的头部企业,其业务布局曾被市场寄予期待。
2021 年,全球 MCU 芯片供给短缺引发价格大幅上涨,国民技术也借此迎来业绩高光时刻,当年净利润暴增 18.5 倍,股价随之水涨船高。但行业周期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随着市场供需关系逐步缓和,MCU 芯片价格从高位回落,公司利润随即陷入持续下滑通道,甚至转为亏损。
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更直观展现了公司的经营压力:2022 年至 2024 年,国民技术营业收入分别为 11.95 亿元、10.37 亿元、11.68 亿元,整体呈现波动态势;净利润则连续三年处于亏损区间,分别亏损 0.32 亿元、5.71 亿元、2.35 亿元,三年累计亏损额已达 8.38 亿元,超过 8 亿元大关。
记者梳理发现,国民技术的持续亏损与毛利率的剧烈波动高度相关。2022 年至 2024 年,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 35.6%、1.7%、15.6%,2023 年毛利率同比暴跌超 33 个百分点,近乎 “腰斩”。对此,招股书解释称,主要是受市场供过于求导致产品售价大幅下降,叠加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增加双重影响,直接挤压了利润空间。
客户结构的集中化也为公司经营埋下隐患。2022 年至 2024 年,国民技术前五大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比分别为 41.4%、43.4%、46.4%,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最大单一客户的收入占比更是连续三年超过 26%,2023 年甚至达到 29.5%,客户集中度较高的现状意味着公司业绩易受单一客户经营状况或合作变动的影响,抗风险能力较弱。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家国内 MCU 龙头长期处于无实际控制人状态,股东持股极为分散。截至目前,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孙迎彤持股 2.65%,已是第一大股东,但持股比例仍不足 3%。事实上,国民技术曾试图改变这一局面,2021 年公司计划向孙迎彤定向增发 12 亿元,若定增成功,孙迎彤持股比例将大幅提升,有望成为公司实控人。
彼时,受定增消息刺激,国民技术股价在短短 3 个月内暴涨超 5 倍,剧烈的股价波动引发深交所关注。交易所随即下发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向董事长定向增发的真实目的,以及孙迎彤参与定增的资金来源。国民技术当时回应称,孙迎彤持有的公司股票市值超 7 亿元,可用于质押融资,同时已与多个融资方接洽,资金来源有可靠安排。但最终,这场旨在确立实控人的定增计划还是以终止告终。
定增终止后,公司高管的减持动作更引发市场热议。今年 4 月 29 日至 6 月 5 日,也就是国民技术向港交所递交 H 股上市申请前夕,多位核心高管密集出手减持。其中董事长孙迎彤减持 514.11 万股,按期间股价测算,套现金额约 1.2 亿元;副总经理阚玉伦减持 13.96 万股,副总经理钟新利减持 3.78 万股,董秘叶艳桃与财务总监徐辉均减持 12.2 万股。
记者进一步查询发现,这些高管持有的股权大部分来源于 2021 年公司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当年国民技术向 123 名激励对象授予股权,授予价格仅为 6.1 元 / 股,其中孙迎彤一人就获得 550 万股,这也为此次减持套现提供了基础。
持续的净利润亏损让国民技术通过 A 股市场进行股权融资的难度大增,而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已连续三年为负,日常经营资金需求只能依赖银行贷款。不断增加的负债使得公司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国民技术资产负债率已高达 71.68%,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剧。在这样的经营与财务背景下,此次冲击港股 IPO 能否成功募资缓解压力,仍有待市场检验。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65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