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创医惠“雷”响,中信证券深陷失职漩涡

查股网  2025-08-23 21:26  思创医惠(300078)个股分析

2025年投行业务“成绩单”出炉,中信证券以IPO、定增、可转债三大领域“全线领跑”的姿态,再次坐稳券商“一哥”宝座。然而,光鲜业绩背后,合规风险如影随形——从思创医惠8.17亿元可转债欺诈发行案,到东旭光电虚假陈述诉讼,再到恒逸石化项目被证监会警示,中信证券投行业务正陷入“业务扩张与合规管控失衡”的争议漩涡。当行业“看天吃饭”的周期性特征与注册制下“带病过会”的监管压力交织,这家万亿级券商的合规防线能否经受住考验?

8亿可转债欺诈发行链:中信证券尽职调查失守全记录

2021年1月26日,思创医惠可转债发行路演现场,中信证券保荐代表人马齐玮、徐峰向投资者描绘着"智慧医疗龙头"的成长蓝图。这笔6年期、票面利率1.5%的8.17亿元融资,被包装成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资本运作。但鲜为人知的是,此时中信证券的尽职调查报告已埋下重大隐患。

时间倒回至2020年8月,深交所对思创医惠发出问询函,要求核查35家被投资单位的真实商业逻辑。中信证券项目组在尽调中发现,公司预付款项持续异常增长,部分款项甚至流向无实际业务的空壳公司。更令人警觉的是,某笔5000万元预付款的收款方,竟与思创医惠控股股东存在隐秘关联。

面对这些危险信号,项目组选择了一条危险路径:仅要求公司出具书面说明,未对资金流向实施穿透式核查。这种"选择性失明"直接导致后续悲剧——2022年财务造假败露后,监管部门查明,思创医惠通过虚构预付款项等方式虚增利润超2亿元,其中部分资金最终流向控股股东体外循环。

更严重的失职发生在2021年1月6日。在可转债发行启动前夕,两位保代向深交所出具《承诺函》,信誓旦旦宣称"公司不存在大股东资金占用情形"。这份关键文件后来被证伪:2024年浙江证监局处罚决定显示,思创医惠在2020-2021年间累计占用资金达3.7亿元,其中部分资金正是通过可转债募资账户中转。

这种"睁眼说瞎话"的操作,让深交所罕见地在2021年11月对中信证券采取书面警示,并对两位保代通报批评。监管文件直指其"出具的核查意见不真实、不准确",将保荐机构的失职行为定性为系统性合规漏洞。

如今,随着公安机关介入侦查,这起案件已突破行政处罚范畴。若欺诈发行罪名成立,中信证券可能面临《证券法》顶格处罚,相关保荐代表人甚至可能触犯刑法。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新修订的《证券中介机构执业规范》已明确,保荐机构对财务造假承担"过错推定责任",这意味着中信证券需自证清白,否则将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业务狂飙与合规困局:中信证券的双面人生

当思创医惠案余波未平,中信证券却在2025年继续上演着投行业务的"冰与火之歌"。这家行业龙头一边在承销市场攻城略地,一边在合规泥潭中越陷越深。

Wind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信证券以68亿元可转债承销金额、16单定增项目、6家IPO保荐的业绩,稳居行业榜首。在股权融资市场整体萎缩的背景下,其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仍达9.76亿元,同比增长12.24%。这种"逆势扩张"背后,是公司"以量补价"的战略选择——通过承接更多中小项目维持市场份额,但这也埋下了质量隐患。

2024年1月,证监会因恒逸石化可转债项目"发行当年即亏损"对中信证券出具警示函;2025年4月,其华南子公司又因东旭光电虚假陈述案被11名投资者告上法庭,涉诉金额182万元。这些案件暴露出中信证券在项目筛选、持续督导环节的致命缺陷:在恒逸石化案例中,保荐机构未充分揭示行业周期性风险;在东旭光电案中,则存在债券存续期信息披露监督不力。

面对监管趋严,中信证券开始加大合规投入。2025年一季报显示,其合规风控部门人员编制同比增加30%,并引入AI系统进行项目风险预警。

思创医惠案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中国投行业在注册制改革中的深层矛盾。当头部券商在业务扩张与合规底线之间走钢丝,整个行业都需反思:2025年新修订的《保荐人尽职调查工作准则》已明确,保荐机构需对发行人财务真实性承担"终身追责"。这意味着,中信证券等头部券商必须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杜绝"重承揽、轻督导"的短视行为。

尽管中信证券已引入AI风控系统,但人工核查仍是不可替代的环节。当前券商投行部门普遍存在的"保荐数量挂钩奖金"机制,被视为合规隐患的重要诱因。业内开始试点"质量保证金"制度,将30%的绩效奖金延迟至项目存续期满发放,以此倒逼执业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