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科技创新研发 拓展海外运营渠道 海默科技迈向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高端
加大科技创新研发拓展海外运营渠道
海默科技迈向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高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占东
2023年第三季度,海默科技实现营业收入1.92亿元,同比增长77.81%;
2023年前三季度,海默科技实现营业收入3.5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3.98%,创历史最高水平;
截至目前,海默科技海外客户覆盖沙特阿美、阿曼石油公司、道达尔等国际知名石油巨头以及哈里伯顿等国际油服企业,2023年上半年境外收入占比提升至41%;
……
2023年以来,海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挺进“油气+新能源”新赛道,迈向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高端,更深层次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实现了订单、营收、利润等关键经济指标普遍大幅增长。
海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1994年成立的兰州海默仪器制造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能够提供商品化水下多相流量计的生产企业,于2010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主要从事油田高端装备制造、油气田技术服务和油气田数字化业务,是油服设备行业领先的跨国企业。作为国内石油科技领域最早“走出去”的民营企业之一,海默科技已成为国际市场上油田多相计量产品和服务的三大主流供应商之一。
海默科技发展的强劲动能,是29年深耕油服行业的厚积薄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科技型企业,海默科技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拥有健全的技术创新体系,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套水下多相流量计工程产品,已应用于中海油流花29-2、流花21-2等项目,推动海洋油田高端设备国产替代。陆续研发出MFM2000系列多相流量计、水平管大口径湿气流量计等技术指标国际领先的产品,近两年相继打开北美、南美、拉丁美洲以及加勒比地区市场。
创新是第一动力。海默科技于国内率先布局油田数字化,成功开发出“海默数据潘多拉油气井智能生产优化系统”和“海默数据潘多拉移动式智能修井作业监控系统”等油田数字化产品,取得了一系列专利并实现批量商业化应用,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渠道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海默科技着眼全球市场需求,已经在中东、北美等地区搭建起了成熟的海外运营渠道,陆续在沙特阿拉伯、阿曼、阿联酋等国取得订单。2023年以来,多相计量产品及相关服务实现收入0.62亿元,收入占比39.08%,在阿曼取得史上最大的多相流量计订单,合同采购设备总金额近千万美元。
绿色低碳转型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023年,海默科技引入新的控股股东——山海新能控股集团子公司山东新征程,布局新能源板块,打造新的业绩增长点。
如今,产品技术优势、数字化优势、海外渠道优势、挺进“油气+新能源”新赛道,成为海默科技跻身全球油服行业头部企业集群的四大显著竞争优势。
随着企业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海默科技在促进专业化分工和创新资源汇聚中的内部集群也在加速崛起。
在“井下测/试井、增产仪器和工具”领域,海默科技子公司思坦仪器是行业内知名企业,其智能分层注水产品技术水平已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引领中国油气田精细化注水、智能分层采油的发展方向;在压裂设备领域,子公司清河机械是全球知名油服公司和压裂服务商哈里伯顿的优秀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同时也是国内主要石油公司及下属油田或油服公司的压裂泵液力端产品主要供应商,已被工信部认定为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质量是产品走向世界的通行证。近10年来,海默科技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通过优质的产品及服务与共建国家和市场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以海默科技在阿曼市场的合作为例。多年来,海默科技通过在阿曼进行设备的设计、制造和生产,提高了本地产业能力、促进了经济多元化,并为阿曼提供了更多就业和发展机会。2021年海默科技与Daleel签订了5年采购合作框架协议,为了履行社会责任和增加对当地投资,海默已经完全实现了该产品的当地制造,到2023年底已向客户交付了10台低产测试装置,价值超过500万美元。
海默科技于2016年获得全球最大的石油化工企业沙特阿美的供应商资质认证,并于2022年12月获得沙特阿美21台多相流量计采购订单。2022年,在沙特实现销售收入339万美元,同比增长223%。2023年8月,再次拿到非常规油气井多相流量计应用批量订单,凭借技术实力成为目前沙特阿美仅有的两家合格供货方之一。
2023年10月,海默科技入选由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评估出的《中国上市公司共建“一带一路”十年百篇最佳实践案例》。
传统动能焕发生机,新动能发展壮大。
2023年1月,海默科技完成与山海新能控股集团子公司山东新征程的《股份转让协议》签署,标志着海默科技正式迈入新能源装备领域。未来,海默科技将紧紧围绕能源科技及相关领域探索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的业务多元化,进军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风电、太阳能、氢、地热能和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等新兴市场。
记者 王占东
责任编辑:杨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