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之杰去年再亏1.17亿元 已连续三个年度亏损

查股网  2024-04-18 22:20  银之杰(300085)个股分析

每经记者 王晶每经编辑 梁枭

近日,银之杰(SZ300085,股价9.53元,市值67.3亿元)发布2023年年度业绩报告。公司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0.15亿元,同比下降9.06%,其中金融信息技术业务下降5.12%,移动信息服务业务下降17.23%,电子商务业务增长2.42%。净利润方面,金融信息技术业务、移动信息服务业务因营业收入下降而呈现亏损,电子商务业务保持稳定盈利,因此2023年整体实现净利润亏损1.17亿元。

对于亏损的原因,银之杰在财报中解释称,主要原因涉及行业竞争、全球经济环境下行等因素,不属于与行业趋势严重背离的情况。

公开资料显示,银之杰所处行业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具体为金融行业的软、硬件产品和信息技术服务。公司主营业务涉及金融信息技术服务、移动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三大领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银之杰已连续三个会计年度(2021年度~2023年度)亏损。

此外,公司毛利率也出现大幅下滑。其中,公司营收占比最大的移动信息服务毛利率已从2014年的 53.27%下降至 2023 年的6.07%;金融信息化业务毛利率则从 2014 年的 47.9%下降到30.23%。

银之杰去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9.06%。图为去年7月上海一场展会上的银之杰展台 视觉中国图银之杰去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9.06%。图为去年7月上海一场展会上的银之杰展台 视觉中国图

亏损额较此前预告增多

1月30日,银之杰曾发布2023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7000万元~1亿元。但从年报业绩来看,银之杰亏损额较预告增加至1.17亿元。

具体到业务方面,移动信息服务去年实现营收4.90亿元,占公司整体营收的48%。在移动信息服务领域,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北京亿美软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美软通)为国内外企业提供移动信息平台与解决方案和移动营销服务解决方案,并通过应用短彩信、富媒体短信、智能语音技术等为企业提供移动营销、移动管理和移动客服等多维度服务。

移动信息服务业务起源于银之杰2014年的一起收购。当时,上市公司通过实施重大资产重组,以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亿美软通100%股权。收购完成后,上市公司开始布局移动信息业务。

银之杰发布的相关公告显示,亿美软通承诺在2014年~2016年期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不低于3840万元、4800万元、6000万元,最终完成数分别为4433.70万元、8432.45万元以及7366.52万元,完成率分别达到 115.46%、175.68%以及122.78%。

然而,业绩承诺完成后,公司移动商务服务业务(当时的业务名称)毛利率便开始下滑。2017年,该业务毛利率为25.53%,比上年同期减少12.67个百分点。2023年毛利率进一步减少至个位数,仅为6.07%。

此外,金融信息化业务也是银之杰的“老牌”业务,2023年,该业务实现营收1.5亿元,毛利率为30.23%,比上年同期减少6.53个百分点。电子商务业务实现营收3.76亿元,毛利率为41.44%,比上年同期增加1.29个百分点。

连续三个年度亏损

曾几何时,银之杰股价一度涨破百元,备受市场关注。不过,从当年的百元牛股,到现在股价不足10元,股价下跌或许也和公司近年来业绩不佳有关。

实际上,从2021年度开始,银之杰就陷入亏状态。当年,亿美软通实现营业收入6.14亿元,同比下降17.50%;净利润亏损6886.81万元。基于此影响,银之杰对亿美软通计提商誉减值准备1.32亿元。2022年度,银之杰业绩并未好转。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16亿元,同比下降6.0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22亿元。

主营业务之外,近年来银之杰也进行过多起投资,其中包括2016年公司与东亚银行及其他出资人共同发起设立的东亚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当时公司使用自有资金出资3.92亿元,出资后占东亚前海证券注册资本的26.10%。

对东亚前海证券的投资加重了银之杰整体业绩负担。银之杰财报显示,2018年至2023年,公司战略投资的东亚前海证券对公司投资收益的影响分别为-1464万元、61.41万元、1126.66万元、-1501.89万元、-4273.61万元和-4642.04万元。对此,银之杰计划“清仓”退出。2023年12月,公司发布公告称,拟出售其持有的东亚前海证券26.1%的股权。

今年1月,有投资者担忧银之杰存在被“ST”的风险。对此,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回应称:“公司经营情况正常,不存在可能触发退市及其他风险警示的情形。公司从传统业务降本增效和积极开拓创新业务两方面持续为改善经营业绩而努力。”

已连续三个年度亏损的情况下,银之杰对今年的业绩展望如何?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于4月17日下午多次致电公司公开电话,但未有人接听。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