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川技术CEO朱兴明:高端制造业突破天花板需联合创新
9月23日-27日,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汇川技术参展并展示最新的工业数字化系统。
现场,汇川技术展示的不再是零散的工业产品、零敲碎打的技术秀,而是从机械执行层到智能决策层,从能源底座到人才生态,为客户提供一套可用、易用、好用的工业数字化系统。
汇川技术正在系统性地回答一个问题:中国制造业如何走向智能融合?汇川技术的答案是两张“牌”:智能协同生态与全栈技术自主。
24日,汇川技术CEO朱兴明在接受南方+记者专访时表示,汇川围绕工业发展的四大方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和国际化进行了系统性布局。

高端化
工业无线化5年内梦想成真
朱兴明谈到,制造是为消费服务,随着消费者对品质要求的提升,制造也在逐步走向高端化。
此次会上,汇川技术重点展示了“INO AIR 全球工业无线同步运控”方案,这是汇川技术走向“无人区”的一个突破:通信延迟可以做到1毫秒,同步抖动控制在1微秒,已成功应用于全球首款无线贴标机。
就在9月1日,汇川技术一口气发布了17款新品,涵盖工业无线、控制、传动等多个领域。其中多项方案号称“全球首创”,在实际应用中装配效率提升高达80%,设备故障率下降一半。
这批新品瞄准的正是制造业里难啃的骨头——比如繁琐布线、调试周期长、产线柔性差等老问题。而INO AIR无线方案被认为是全球首个实现工业级同步运动控制的无线系统。
工厂自动化升级只是换台新设备?那可能低估了背后的变革:以往,工厂需要密密麻麻铺设线缆的大型装备,现在有了无线方案,设备就像是剪了“辫子”,可以自由移动和组合,让工厂越来越智能。
“很多人听说过办公无线化,但未来我们的工业现场也能做到无线化。”朱兴明说,相信通过2~3年,最多5年的时间,工业现场无线化就会梦想成真。
以INO AIR 全球工业无线同步运控方案为代表,汇川技术不只是硬件更新,还是一套理念——让数字与现实深度融,让复杂变简单。
智能化
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结合
朱兴明提到,智能化让制造变得简单,并不是让制造干活少,而是更多的活是通过人工智能或者机器来解决,由这些有学习、有思考能力的智能装备来做。

不过,过去谈到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就会有意无意陷入了一个“话语陷阱”,如果是标准化的大批量制造,应用自动化技术就够了,但智能制造不同在于,它涉及很多非标的、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制造。
“但这套理念难就难在落地。”朱兴明说,一方面,一个装备、一条产线、一个工厂要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从架构上应该是从顶层设计开始。
另一方面,智能化的核心是数据,而数据又必须从最底层开始,从部件到装备到产线再到工厂,数据必须从由底向上形成“泵送效应”。
通常来说,数据就应该像管道里的水一样,随时可以获取,但现实是,管道往往是不通的,或者水源质量不高。
朱兴明打个比方,汇川就要从最底层开始解决“水源”问题,再解决基于管道泵送驱动力的问题,设计架构上由上而下,再加上“自下而上”的数据流,进而推进智能化。
目前,汇川技术已推出自主研发的全集成、全场景工厂自动化软件平台IFA。IFA软件平台深度集成了工业自动化中执行/传感层、驱动层、控制层、边缘层所有类别的产品,并可与最上层的信息层充分链接,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三化的代次融合,针对不同的工业场景提供从基础自动化到领先智能化的自选代次解决方案。
国际化
共促当地制造生态繁荣
朱兴明还提到,当前,全球制造业中心仍然以中国为中心,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中国也在向全世界输出中国技术能力,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以往的国际化,更多是把中国的产品推向全球,而现阶段,则是将中国的先进技术赋能全球,推动当地制造业生态繁荣,为当地促进就业、带来税收,让全世界形成真正的命运共同体。”朱兴明说。
这意味着,全球化不再是简单卖货出海,而是能力输出、生态共建,把研发、供应链与产业链能力系统性地布局全球,重新定义“中国智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的完善升级,为全球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朱兴明强调,人才对国际化发展特别重要,当下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围绕高端人才的发现与培养,朱兴明也谈了自己的心得。
“很多人认为人才是选出来的,也有说人才是培养出来的,我认为任何一种说法都是片面的。我们选人才的时候,首先不是因为能力选他,而是因为潜力选他。有潜力的人,依靠你的平台,依靠你的激励体系,来培养自身的能力。“朱兴明说,人才的发展,其实是把有潜力的人变成想要的人。
其次,朱兴明指出,高端人才一定不是冲着利益来的,冲着利益来的人一定不是高端人才;高端人才一定是受愿景和使命感召,正所谓“志同道合”,一个企业必须要有崇高的愿景和使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才能吸引高端人才。
再次,高端人才一定是激励出来,这种激励既要有精神激励,也要有物质激励,激励并给他成就感,是对高端人才最高的奖赏。
朱兴明提醒,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做幕后英雄,让人才成为明星,激发他的成就感,当他遇到困难时,管理者及时排忧解难,帮助他解决他并不擅长的问题,也同样会让他有成就感。
“想要吸引人才,成就感不是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是更大的成就感。”朱兴明说。
【观点】
联合创新才能打破高端制造业天花板
连日来,朱兴明在展会忙着和制造业老朋友“叙旧”。他注意到,有企业家在交流中感到困惑的一点是,尽管在自家领域小有成就,但和全球头部企业相比,总是还有一点差距。
“这就应了中国一句古话,行百里半九十。”朱兴明说,能力提升越到后面,花的精力要更多。
如何突破制造业最顶级的天花板?朱兴明认为,单打独斗难突破,需要联合创新机制,当下企业遇到的都是复杂的综合型问题,是跨行业多学科的疑难问题,有硬件的,也有软件的,还有机电一体化的,甚至是物理化学中原子分子材料的问题,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覆盖所有的专业门类。
目前,汇川技术与中国众多的头部企业形成了联合攻关小组,如2024年6月,上汽-汇川-新钢提质增效攻关团队,多家产业链企业共同组建电机用硅钢材料应用开发。
独行快众行远,朱兴明希望,与更多合作伙伴一起,把遇到的困难提出来,再一起联合攻克,不断攀登,相信这些难题在聪明勤奋有智慧的中国企业家面前,都会被克服的。
南方+记者 郜小平
【作者】 郜小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