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活力 新动力 新潜力——湖南益阳全方位推进质量强市建设纪实
转自:中国质量报
新活力 新动力 新潜力
——湖南益阳全方位推进质量强市建设纪实
□ 李 艳 成 溪 本报记者 王融国
近年来,湖南省益阳市以标准化为突破口,以品牌建设实现新作为,通过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进行全方位扶持,通过质量提升推动品牌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推进质量强市建设。
在湖南地图上,益阳的右边是长沙和岳阳,左边是常德,分别是湖南2021年市州GDP前三强。被前三名包围的益阳,面对质量总体水平不高,叫得响的品牌不多,主导产品和产业还不具备参与国际国内大市场竞争等诸多现实,如何摆脱虹吸效应,是摆在益阳市委、市政府面前的当务之急。为此,益阳市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把质量强市战略纳入该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核心内容,制定10大新兴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质量发展等系列发展规划;将质量强市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投入质量工作专项资金4.5亿元,2022年对发展较好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兑现奖补资金7911万元。
为了激发质量强市新活力,不断强化各行各业质量管理意识,益阳在全省率先将质量工作纳入市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对年终考核排名前两位的县(市、区)给予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对排名后两位的进行约谈并责令限期整改。为了吸引人才,该市出台《益阳市支持新兴优势产业链骨干企业引进培养人才实施办法》,为该市10大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骨干企业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产业人才。同时,组织首席质量官培训、卓越绩效管理培训,持续开展公益孵化暨质量大讲堂活动。截至目前,益阳市已累计培训领导干部190人、企业中层以上质量管理人员700人、企业首席质量官200人、职业技术人员17.3万余人。
为打造质量强市新引擎,益阳一方面采取“重点培育、专项调研、一对一指导”工作模式,建成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示范项目28个,国家级产业标准化示范区两个;出台有关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和组织建设标准化技术基础设施、建立标准化专家库、参与制定标准,累计建成院士工作站6家、专家工作站23家和国家级质检中心两个、省级质检中心4个,先后制定国家、行业、地方标准143个。另一方面,构建“政府支持品牌创建、部门引导品牌发展、企业促进品牌提升”的品牌建设工作格局,按照“挖掘一批、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的工作思路,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体系,培育了益阳银城辅警、安化黑茶茶艺师等服务业特色品牌,发展了安化黑茶、南县稻虾米等农产品特色品牌,建设了沅江船舶制造、赫山先进碳基材料、桃江生态竹木制造等全省先进产业集群。
为发挥职能优势,以服务提质增效,益阳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搭建市级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动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要素资源共享,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安化县“一站式”服务平台融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黑茶5G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平均检验时间缩短近15天,为企业减免检测费用300余万元,解决企业需求400多个。
南县“一站式”服务平台积极服务稻虾产业发展,建立智能环境监测和溯源体系,实现稻虾产品“一物一码”溯源防伪,综合产值达150亿元。赫山区创新“三统筹”模式(统筹政府部门政策,推进创新发展;统筹企业群众需求,提供优质服务;统筹行业机构职能,集聚高效资源),组建专家队伍对165家企业进行“质量体检”,企业生产效率提升11.7%,不合格品率降低15.8%,企业增收2710多万元。
同时,该局围绕传统优势产业、10大新型优势产业链建设等,开展质量大讲堂进企业、“质量体检”进企业、质量交流进企业等活动,帮助企业引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发展了大批创新能力强、特色突出、在国内细分市场占有优势地位的行业龙头及“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截至目前,益阳市共有国家高新技术创新企业422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A股上市企业7家。其中,奥士康获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华翔翔能获评“湖南省工业领域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汉森制药获评湖南省“工业质量标杆”,艾华集团获第6届湖南省省长质量奖。
益阳在2021年湖南省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中获最高等次A类评定。2022年继续保持A类并获得全省第一的好成绩,同时获2022年度湖南省政府质量工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2022年度国务院质量强国建设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