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品行业加速修复,复合化价值提升成为增长新动力
根据企业发布的三季报,14家主流调味品企业有半数企业实现了营收、净利润的双增,在下滑企业中,多以基础调味料为主要业务。长远来看,“修复”成为这些企业的发展主旋律。
研报指出,调味品行业长期量价齐升的逻辑依旧坚实,行业成长性、确定性仍然很高。在消费弱复苏之下,调味品上市公司2023年三季度取得稳健增长,盈利能力开始修复,后续随着餐饮复苏、原材料价格回落、渠道库存去化,主流公司有望重拾较快增长。
“弱复苏”状态下的美好展望
从餐饮端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10月,全国餐饮收入4800亿元,同比增长17.1%;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1205亿元,同比增长18.0%。2023年1—10月,全国餐饮收入41905亿元,同比上升18.5%;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10941亿元,同比上升18.8%。
业内人士分析,不难看出,今年10月餐饮行业收入同比增速不及前10个月,并且10月还涵盖了中秋和国庆两个重要假期,由此可见,整个餐饮消费依旧处于弱复苏阶段,这给调味品企业冲刺全年业绩又进一步增添了不确定性。
从原料端看,根据海通证券数据,截至11月30日,调味品成本现货指数为121.29,调味品成本期货指数为129.54;月度来看,较上月同期调味品成本现货指数下降1.91%,调味品成本期货指数提升0.83%;中长期看,今年年初以来调味品成本现货指数提升4.8%,调味品成本期货指数提升0.7%;较去年同期,调味品成本现货指数提升2.67%,调味品成本期货指数提升3.7%。
以酱油品类为例,主要原材料包括大豆、豆粕、小麦、麸皮、面粉等。随着国产大豆全面上市,今年东北大豆水分较往年偏高,但蛋白含量、颗粒饱满度等均好于去年,大颗粒占比也较去年提升。因季节性供应增加,大豆价格走低,截至10月18日,全国大豆均价5312元/吨,较9月底跌6.49%,东北39.5%以上蛋白中粒塔粮装车5000元/吨,为近两年低点。
另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29日,国内主流油厂43%蛋白豆粕成交均价为3973元/吨,较8月底的高点下跌超1080元/吨,跌幅达21.37%;较2022年同期下跌超1140元/吨,跌幅为22.34%,价格已经全面跌破4000元/吨。
业内人士认为,整体上看,调味品行业的原料成本整体开始呈现回落趋势,这对于调味品企业增强盈利能力也释放了积极信号。
再看库存层面,2023年,降低渠道库存已成为各大调味品企业的共识。在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庞康回应称:“第三季度末相对于第二季度末渠道库存有所下降,全国经销商库存水平已基本达到正常水平。”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各大企业的渠道库存回归良性,整个市场竞争态势将重回品牌与价值的双重竞争,此等态势下,头部品牌享有更大的话语权。
价值提升成为增长新动能
业内人士认为,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调味品行业已经进入价值提升驱动规模增长的全新发展阶段,即调味品整体消耗量已经无限接近“天花板”,而要想进一步提升市场规模,就需要通过效率提升、品类创新、新消费业态培育等多维度提高产品价值。
以酱油为例,据智研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酱油产量为778.15万吨,同比增长11%;酱油消费量为761.2万吨,同比增长10.9%。
在供大于求的基本面背后,还潜藏着人均消费量接近峰值的既定事实。以日本酱油市场为参考,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日本年人均酱油消耗量是9升,历史峰值为11升,大陆的人均酱油消费量7.14升,即便与酱油消费非常成熟的日本相比,提升空间也不大。
如今,酱油作为国内渗透率最高的调味品品类,渗透率已经超过95%,存量市场的空间已经非常狭窄。业内人士表示,要想进一步提升酱油品类的市场规模,更大的机会和可能性是通过吨价的提升。
从市场端看,当下流行的零添加、减盐、有机等各种概念的酱油,无不是围绕“价值提升”来进行的。以800万吨的消耗量来计算,如果吨价每提升100元,那么酱油市场规模就将攀升8亿元。
而酱油除了自身消费量趋于饱和之外,也受到其他复合调味品品类的冲击,尤其是在连锁餐饮和家庭消费端,在降本增效的整体趋势下,餐饮定制、菜谱式调料……都降低了酱油的使用频率。
业内人士分析,价值提升适用于所有调味品乃至消费品品类,但价值提升的体现并非只局限在价格提升上,二者本身不是对等关系。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的同步提升,单纯靠营销概念来驱动增长的思路会逐渐被淘汰。如何以更有诚意的方式来驱动价值提升,是值得所有调味品企业思考的共同话题。
(矛石)
《中国食品报》(2023年12月14日04版)
(责编:王佳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