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户外运动注入新动力
转自:消费日报网
本报讯 (记者 刘 元 文/摄)1月12 日,ISPO Beijing 2024 亚洲运动用品与时尚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本次展会以“加速体育产业变革 促进运动文化发展”为主题,聚焦露营、滑板、攀岩、骑行等运动生活方式,向从业者及爱好者展示了运动户外产业的发展成果。
帐篷、滑雪服、滑板……在今年ISPO上,各品牌携自家“黑科技”产品亮相,现场观众体验感拉满。
“科技范儿”十足 新技术赋能户外体验
以大熊猫皮毛为灵感的户外仿生科技、应用新材料的轻量化帐篷……在现场,户外品牌纷纷推出自家新品,为更好的户外运动体验赋能,“科技范儿”十足。
1月13日,记者走进熊猫品牌展位,一只坐在秋千上的大熊猫非常吸睛。在大熊猫背后陈列的是此次参展的系列新品,聚合多项科技,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在这里看到熊猫很有亲切感,品牌把源自熊猫皮毛的仿生科技应用到滑雪服中,还能做到耐洗、恢复性好,感觉很惊艳。”来自成都的观众尚女士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尚女士提及的仿生科技是“气凝聚湿绒”。熊猫品牌公关陈敏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气凝拒湿绒’是我们通过研究熊猫在四川湿冷环境下的活动,研发出的一种能较好抵御湿冷的填充物,在南方湿冷环境中与冬日运动状态下,比羽绒有更好的穿着体验,因为羽绒遇湿会失去保暖性。此外,该产品比羽绒制品有更长的使用寿命,更加耐洗耐穿,也更加环保。”
陈敏纯表示,近年来,熊猫户外结合国内消费者实际需求,自主研发材料,打造了户外仿生科技矩阵,以大熊猫皮毛极强的耐寒性与抗湿冷性为灵感,自建户外实验室,不断打磨面料,研发出“熊猫仿生膜”“气凝拒湿绒”两大独创户外材料,分别仿生熊猫皮肤结构与毛发技术,在加强产品防水防风、透湿拒湿等户外功能的同时,提升使用者的穿着舒适度与维护耐洗度。
另一边,牧高笛则是直接在展位上搭建出了高海拔攀登、徒步登山、汽车露营等系列装备的使用场景。
露营爱好者李先生在一款新品前颇有感触地说:“之前用过一款尼龙帐篷,露营当晚下雨还起了大雾,第二天早上帐篷就湿了,面对这一情况,要么花很长时间晾干帐篷,要么就得背负加重的帐篷。新款帐篷使用的粗苯面料防水且轻,上市后一定给自己安排上。”
“新款帐篷约重1.4公斤,在面料方面选用30D与粗苯结合,充分发挥了粗苯纤维防水、抗紫外线、抗撕扯、重量轻的优点。”牧高笛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外,超轻DAC铝杆支架和轻量化交叉杆设计进一步降低了背负重量,相比前代减重约20%。“近两年露营、徒步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行业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未来,牧高笛将更加聚焦用户体验,创新产品,满足专业化产品需求。”
小众运动亮相ISPO 给消费者更多选择
看过了各类科技感满满的户外装备,很多观众选择亲自上手体验一番。记者看到,在ISPO城市滑板街区,前来体验陆地冲浪电动滑板(以下简称“电动陆冲”)的观众排起了长队,已经进入场地的观众在经过简单指导后排成一字滑行。
“我有滑陆冲(陆地冲浪板)的基础,电动款很好上手,价格也不贵。”陆冲爱好者杨先生在向品牌方详细咨询后说,“此前国产品牌陆冲板的价格大概在800元—1400元,进口板的入门型号价格多为1700元,有些进阶款的价格超过3000元,甚至‘一板难求’。”
“相比传统电动滑板,电动陆冲的桥架设计更加灵活,转向更加便利,我们特意设计了四档加速/制动,玩家能更好控制速度。”吼米文化创始人李鑫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得益于电动陆冲的免蹬设计,产品没电后也可变为常规的陆地冲浪板供消费者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场,还有不少人在体验一种“另类”的滑板运动——漂移板。
记者了解到,漂移板是世界上最轻、最小的滑板,使用难度也相当高。与传统滑板两脚踩在一个长方形、分前后桥的滑板上不同,漂移板玩家每只脚踩一个正方形的小滑板,每块滑板下并行装有两个轮子。
漂移板品牌MANS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漂移板在2004年左右进入中国,目前在国内仍比较小众,全国范围内玩家不到一万人。“通常漂移板板面与轮子的角度为16度,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双脚都适应这个角度,尤其在‘刷街’和速降时可能有些玩家更喜欢前脚角度大、后脚角度小,因此,我们借鉴了单板滑雪的脚位调节理念,使得漂移板可以调节出至少6种不同脚位,来适应滑手的不同需求。”上述负责人介绍,漂移板采用弧形板面,类似滑板板面的脚窝,更加贴合脚底,让滑手在做滑行、翻板等动作时也更加轻松。
“滑板类运动能让玩家和空间产生情感链接。”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玩家滑滑板时可能会经过此前没注意到的一些空地、角落,久而久之便能演变为对城市的认同感,“我们希望漂移板这项运动能给更多爱好运动的人与世界产生链接的机会,不管是与人群还是空间。”
有业内人士认为,漂移板是一项小众运动,它在给年轻人带来新鲜体验的同时,也撑起了一条产业链,从板身装备到人身装备再到培训课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门“新生意”,相关规则和标准正在逐渐完善,但漂移板能“漂”多远,仍待时间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