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社会实践增添乡村振兴“新动力”

查股网  2024-08-13 22:52  新动力(300152)个股分析

夏日炎炎,一群来自常熟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生带着和天气一样的热情踏上了他们独特的暑期社会实践之旅。不同于传统的学术调研,他们选择了一条将专业知识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的道路,成立了“无人农机,引领新‘丰’景”乡村振兴促进团,旨在通过现代农机技术推动乡村农业的转型升级。

跨界融合,寻找“机械x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与技术传播的重要力量,正逐步打破传统专业的界限,探索工科专业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实践团指导老师宗天煜表示:“尽管传统上,农学专业和文科专业在乡村振兴中扮演了更为直接和显著的角色,但工科专业,特别是机械工程,不再局限于传统机械设备的设计与制造,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无人农机、智能农机等现代农业机械的研发与改进。”正是锚定于此,“无人农机,引领新‘丰’景”乡村振兴促进团开启了他们的工科专业“破圈”之旅。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一直在寻找自己所学专业与乡村振兴的契合点,想通过‘硬核’的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实践团队长赵婉苏激动地说。

面对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这群机械学子没有止步于书本知识,而是勇于探索“机械+乡村振兴”的跨界合作新模式。他们深知,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途径。因此,他们精心策划,将目光投向了常熟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作为他们调研与实践的第一站。团队成员在邓文军站长的介绍下,对无人农机在粮食生产、蔬菜种植、水产养护领域的应用及推广情况有了充分了解,同时也与同为机械专业背景出生的邓文君站长成功对上暗号“车铣刨磨钻镗钳”,为此次的跨界联名平添了一丝契合度。

实践团在常熟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与邓文君站长深入交流无人农机应用与推广情况

在“行走的课堂”中“沉浸式体验”

为了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和一线的专业课,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实践团成员们按照邓文君站长的“智慧农场推荐图鉴”,深入苏州相城区金香溢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常熟虞美润专业合作社、坞坵米业合作社、虞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尚湖镇家庭农场以及江苏勤川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前沿农场,这里无人农机已成为日常生产的得力助手。

从全国农机合作示范社到省级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家庭小作坊,实践团的参观轨迹网罗了无人农机使用的各个领域和层面。通过“沉浸式体验”,学生们亲眼见证了无人农机在播种、施肥、收割等各个环节中的高效应用,深刻理解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巨大潜力。他们与农场主、农机手们深入交流,探讨无人农机技术的最新进展及面临的挑战,针对性的开展农机创新设计,为未来的技术改进与应用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实践团参观走访各类智慧农场、新型农业合作社及企业

实践团成员参观各类新型农机设备

拓展“三尺讲台”之外“万亩良田”中的匠人情怀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还特别注重挖掘那些投身三农事业、具有匠人情怀的“新农人”。他们走进田间地头,与这些新时代的农民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选择农业、坚守农业的心路历程。这些“新农人”有参与乡村振兴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应届毕业生、有乡村米业合作社负责人、有家庭农场主、新生代种植大户等不同角色,但相同的是都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更具备创新思维和市场洞察力,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村必须富”的道理。

从开着“飞机”干农活的“95后”杨金橙身上,实践团成员总结出了“高效能的新农机+高素质的新农人=王炸”的实践公式;从“基层工作者”到“专业农技人员”身份丝滑转换的徐喆身上,实践团成员感受到了爱民为民、躬身实操的孺子牛精神;从守住江南味“稻” 、皮肤被晒的黝黑的“农二代”朱赟德身上,实践团成员明白了“眼前的黑不是黑”,他因让家乡的农民老乡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而闪闪发光!这样的新农人实践团还采访了很多,他们就像星星之火点亮了乡村振兴之路。

除了新农人的延续,也离不开老一辈的坚守。实践成员有幸采访到了农机领域的专家、江苏工匠、省劳动模范陈新环,他在一线农机推广岗位深耕近40年,他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事迹给实践团成员带来了深深的震撼。通过和这些新老农人们的深入交流,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农业发展的无限可能,也更加坚定了他们运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

实践团成员寻访各类新农人,探寻凝聚在他们身上的三农理念及精神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不仅让机械学子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更让他们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同学们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继续深化对现代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探索,努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未来,他们期待能有更多机会将机械工程的智慧与力量注入广袤的乡村大地,共同绘就一幅幅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画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通讯员 宗天煜 文/赵婉苏 图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