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飞天网评: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新动力
5年来,成渝双城经济圈创新动能更为强劲、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绿色本底更加坚实,开放发展更具成效、民生共享更加可及,发展能级和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从不足6.3万亿元,预计增长至2024年的8.6万亿元,迈上两个万亿元级台阶,占全国的比重由6.3%提高到6.5%以上,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增强。2025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收官之年。无论是成都还是重庆,都要砥砺奋发,推动双城经济圈迈出新步伐。
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基础与支撑,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从电子信息产业,到汽车制造业等,成渝双城经济圈实现了产业的错位发展和融合发展,不仅为成渝地区注入了发展动力,而且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全球2/3的iPad、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超1亿台智能手机出自川渝。汽车制造业方面,全国每7台汽车有1台产自川渝、超过1/5的动力电池实现“川渝造”。产业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启动,西部科学城在重庆和成都两地正式挂牌,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重组形成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川渝创新合作计划实施,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上线运行,12家高新区建立了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两省市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4万余台(套)。
提升开放水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联动实施197项改革措施,打造跨区域协作样板。在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方面,川渝高竹新区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的省级新区,率先打造一体化运行的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在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方面,建成铁路和高速公路通道22条,两地间人员往来每天超过100万人次;互访游客每年超过1亿人次,全国超过10亿人次到川渝畅游。在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联合发布4批次“川渝通办”事项,目前已达355项,每天办理量超过2万件次,办理时间平均压缩一半以上。截至2024年底,西部陆海新通道常态化开行铁海联运班列达到1.5万列,国际铁路联运班列接近1900列,跨境公路班车超2.2万车次,通达126个国家和地区的548个港口,拓展“北货南下”通道,打破“西货东出”格局。面向未来,两地将用好各自的资源优势,持续提升对内对外的开放水平。
促进民生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让两地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与实惠。从交通出行、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领域着手,两地携手共建民生“幸福圈”。从交通来看,成渝两地每9分钟开行1列高铁,最快1小时通达。从医疗保障看,两地共同推动2300家医疗机构实现电子健康卡扫码互认,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161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提高区域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水平。从教育来看,2020年以来,互相增投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累计超过18万人。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65个优势学科结对共建“双一流”学科,培养拔尖人才。从异地就医结算看,2024年两地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结算达317万人次,增长27%。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纵深推进,两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将稳步提升。(张若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