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旺达港股IPO:一场求生之战
(来源:市值财经)
7月初,一则消息在资本江湖中掀起了不大不小的涟漪。深圳锂电巨头欣旺达正式宣告,拟发行H股并登陆香港联交所。而两年前,欣旺达曾经计划拆分子公司“欣旺达动力”上市,但至今仍未有进展。而此次以主体上市替代子公司分拆,是不得已的迂回战术?接下来,其IPO之路是否一片坦途?
但不得不说的是,这场IPO,不仅是欣旺达的“求生之战”,更是一场关乎技术、资本与全球化的战略博弈。
IPO再启,欣旺达的“三重生死局”
资金链“紧箍咒”
扩产副作用已“反噬”
当前,尽管消费类电池仍是欣旺达的“现金牛”,2024年收入仍然占比达到54.27%,但欣旺达掌舵人王氏两兄弟也深知,多元化扩张,不仅能够分散风险,最重要的是能够形成规模效应,而规模扩张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成本端,更深刻影响供应链话语权。对此,欣旺达野心从未掩饰:700亿产能扩张计划,覆盖动力电池、储能系统、消费电池三大赛道。
但与扩张相对应的是负债的高企——截至2024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63.43%,筹资活动现金流同比激增4436.16%,资金链已紧绷到极致。
资金链告急的现状反映到了财报的其他方面。其一是,收款难。2024年底,欣旺达应收账款飙升至160.79亿元,同比上涨34.6%,远高于营收增速。相比之下,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的账期控制在66天和91天之间。应收账款高企,也反映出欣旺达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较低的局面。与此同时,欣旺达账上的现金流不容乐观。2025年一季度,公司货币资金为107.52亿元,但短期借款就高达102.97亿元。话语权偏弱叠加现金流捉襟见肘,生产端和负债端均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欣旺达处境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技术战“军备竞赛”
落后一步,满盘皆输
如果说规模决定生存底线,那么技术则定义发展上限。动力电池的技术迭代速度远超想象,从能量密度、快充能力到安全性,每一项指标的突破都可能重构市场格局。欣旺达凭借推出的闪充电池 4.0 系列实现 “1 分钟极充 150km+”等差异化技术优势助其打入理想、小鹏等高端车企供应链。但在全行业聚焦的固态电池领域,全固态电池的量产仍面临成本与工艺瓶颈,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技术代差的风险始终存在。
缩小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铺重金研发是常见的举措之一,但现实是,与其他头部企业比较来看,欣旺达研发投入的差距仍是隐忧 ——2024 年 33.3 亿元的研发费用虽同比增长 22.86%,但仅为宁德时代的七分之一,在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前沿领域的布局深度难免受限。
“反内卷”下的生死时速
不出海,就出局?
招股书显示,2024年,欣旺达三大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消费类电池18.3%、动力电池8.8%、储能系统20.4%;而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尽管毛利率整体有所改善,但动力电池仍以12.9%居末。同期,消费电池和储能电池的毛利率分别上升至20.2%和25.5%。然而,单位售价则由0.8元/Wh骤降至0.5元/Wh。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原材料成本下降带来的售价同步下调,另一方面是企业为了规模扩张,采取以价换量,从而以期快速抢占市场。

但很显然,在市场规模逐渐饱和、行业集中度已趋于顶点之际,继续依靠降价换市场的路径,已难以为继。在此情况下,内求已无出路,出海或成为唯一的救命稻草,但如果资金跟不上,恐陷入青黄不接的局面。
港股IPO最优解,为何是香港?
迂回战略下的无奈选择
实际上,面对内忧外困,欣旺达不是没想到积极自救,但现实或近乎残酷,早在2023年,欣旺达曾雄心勃勃地计划将其动力电池业务的“明星子公司”——欣旺达动力,分拆至A股创业板上市,然而,不幸的是,创业板新规将净利润门槛从5000万元提升至1亿元,而彼时的欣旺达还在连年亏损的泥淖中挣扎,与上市要求相去甚远,IPO折戟也不意外。
海外布局早已深入欣旺达DNA
实际上,从资本布局看,欣旺达早已启动国际化步伐。早在2022年,公司已在瑞士交易所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此次赴港上市是其全球化资本布局的关键落子。招股书显示,此次募资将用于扩展海外新生产设施以及全球销售及服务网络,以更好地触达国际客户群体。而且香港香港资本市场有着诸多独特优势,对欣旺达而言极具吸引力。其中,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资金来源广泛且遍布全球,可为欣旺达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支持。另外,通过在港股上市,欣旺达能够进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募集大量资金,为其海外产能建设、技术研发投入、市场拓展以及潜在的并购活动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从而助力其实现全球化战略目标。
小米再入局,IPO最后一公里能打通吗?
企业IPO最终是需要我们讲述一个好故事,客户愿意听我们的故事,相信我们的故事,乃至最终为故事买单。这对于欣旺达来说也是如此,之所以子公司分拆没有成功,也与故事不精彩有关。那么,此次欣旺达采取了整合上市的迂回策略,在处境并未好转,业绩依旧承压,债务问题严峻,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新故事又增添了哪些精彩的部分?能否再次打动投资者呢?
一则消息或可以解答公众的疑问。近期,欣旺达收到了小米汽车抛出来的橄榄枝,而名声不显的欣旺达,却能从一众动力电池企业之中脱颖而出,多少也令市场比较意外。小米汽车选择欣旺达,并非什么难以捉摸的事。因为根据知情人士透露,小米第三款车是严格的成本导向,这也是选中欣旺达定点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足够便宜。而这也与欣旺达当前的需求不谋而合。借助小米的品牌影响力与市场渠道,欣旺达可以快速提升自身动力电池产品的市场曝光度,为后续拓展其他客户奠定基础,向投资者展示其市场份额提升的可能性与潜力。
减持、融资与分红的失衡困局,急需答案
但很显然,仅有小米的背书还远远不够。除了债务高企,收入下滑以及现金流趋紧之外。另外一大困境便是,公司股价在二级市场大幅下挫。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2日,欣旺达报收21.69元/股,较巅峰时下跌超61%。
而欣旺达股价下跌,一方面与公司收入下滑及资本市场喜好变化有关,同时也跟公司实际控制人无节制套现有关。自2020年以来,欣旺达众多高管也多次减持欣旺达。这也就形成了魔幻现象:实际控制人持续减持,但欣旺达却在资本市场上频繁融资,这道难以自洽的资本谜题,亟待向市场给出答案。
同样需要答案的是另一个矛盾现象,即高管高额薪酬与较为吝啬的分红形成鲜明对比。2024年,王威薪酬为413.6万元,较2023年上涨了151.9万元,增幅58%。但自上市以来,欣旺达累计实施 14 次分红,合计派现仅 16.61 亿元,分红率仅为18.69%,这一数字在资本市场中显得格外单薄。若将其放入行业坐标系中,差距更触目惊心。2024 年 A 股全体上市公司累计分红达 2.4 万亿元,平均分红率约38%,是欣旺达近2倍。当多数企业用分红与股东共享成长红利时,欣旺达的分红力度却始终 “原地踏步”,这种 “融资大口进、分红小口出” 的模式,难免让投资者心生疑虑。
随着 “新国九条” 明确提出强化上市公司分红机制,市场对企业分红率提升的预期升温,欣旺达或许也将面临分红策略的调整。但现实的困境在于,实控人此前大额减持造成的信任裂痕与投资损失,并非短期分红提升就能轻易弥合。同时,欣旺达近12个月的股息率仅为0.69%,小于万得全A的1.94%,可见其盈利能力仍堪忧。尤其在动力电池行业整体供过于求、价格战硝烟未散的当下,投资者更迫切看到的,是公司能否通过实打实的经营改善,真正构建起可持续的回报能力。这,或许才是横亘在欣旺达与投资者之间最核心的关切,也是其资本故事能否真正立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