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中报“预增王”: PU革龙头成新宠,安利股份半年获机构调研32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董鹏 成都报道
上半年至多9800万元的利润不算多,但是对于市值只有30亿元出头的安利股份而言,却算是非常不错的成绩。
截至7月19日,共有1600余家A股公司发布业绩预告,其中安利股份受到低基数、高毛利产品占比提升等因素带动,二季度净利润等多个经营指标创出历史新高。
目前,该公司暂时以9348%至10421%的利润增幅,位居A股市场首位。
需要指出的是,在当前超过5000家上市公司的环境里,如此规模的小市值公司并不容易引起机构关注,往往两三年都不会有一条卖方研报覆盖。
安利股份却恰恰相反,年初至今公司已迎来了32批次的机构调研。同时,基金从去年四季度开始明显增持,期末持股总数达到0.56亿股。
要知道,公司当前非限售流通股的总数尚不过2.16亿股,机构关注力度和整体筹码结构可见一斑。
机构高度关注
聚氨酯合成革俗称“PU革”,人造革的一种,外观和手感与真皮相似。
安利股份就是上述细分行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合成革产品去年可以为公司贡献近20亿元的营收。
“功能鞋材和沙发家居是公司的两项优势品类,营收占比合计约80%左右;汽车内饰、电子产品、体育装备和工程装饰是公司的四项新兴品类,发展态势向好。”安利股份年报曾指出。
其下游客户,还覆盖有耐克、比亚迪和苹果等多家知名企业。
不过,可能是受限于行业规模,过去三年公司营收始终保持在20亿元左右,增长似乎进入了瓶颈期。
而从半年度业绩预告来看,安利股份经营数据似乎取得了突破。
“公司主营产品量价齐升,营业收入大幅增长,利润大幅提升,创历史同期最好成绩,其中,二季度当季多项指标创单季最高纪录。”安利股份称。
当期,公司受益于运动体育、电子产品、汽车内饰等高毛利、高附加值产品占比的提升,主营产品销量、销售收入分别增长19.7 %和29.1 %。
此外,公司上半年预计至少0.88亿元的净利润,已经超过2023年全年水平,如若该经营趋势能够延续,公司今年盈利也有望刷新历史纪录。
也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今年卖方对安利股份的关注度明显增加,不仅是机构跟踪的研报数量变多,后者也迎来了非常密集的机构调研。
据统计,年初至今,公司已经披露32份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今年1月,安利股份出现21%的下跌,月末公司总市值只有23亿元出头,但是当月公司却先后迎来总计7批的机构调研。
卖方机构卖力,可能也与买方机构的诉求有关。
对比Wind历史统计数据可知,2023年四季度,基金持股数量由半年度的3542万股大幅增加至5654万股。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半年报、年报的基金持股数据为所有基金对该股持仓数,季报的持股数据则是为不完全统计(基金公司季报仅公布前十大持股)。
而就今年持股变动来看,今年一季度基金持股数为4151万股,二季度末持股为3239万股(未更新完毕)。
即便按照4151万股计算,基金也已经掌握了安利股份近20%的流通股,这与其他小市值公司相比无疑处于较高水平。
以上机构持股集中的特点,加之安利股份本身属于创业板公司,其股价波动幅度相对突出。今年2月公司股价最低跌至8.19元,本周伴随着二季度业绩预告的出炉,安利股份再次创出17.86元的阶段性新高。
潜在增长点
对于安利股份的经营趋势,有机构将其总结为“低基数、较快增长”。
低基数是指2023年,当年公司营收总额虽然变化不大,但是净利润较为2021年、2022年均有较大程度下降,重新跌至1亿元以内。
较快增长,则可能是基于安利股份今年各业务条线的市场表现,以及公司客户拓展情况所作出的预期。
就上述主要消费领域来看,今年除了沙发家居品类面临一定挑战外,功能鞋材、汽车内饰、电子产品等需求整体表现较好。
今年1月,安利股份与安踏集团首次签订品牌材料合作伙伴战略协议;2月,公司成为美国安德玛公司装备部供应商;4月,子公司安利越南成为美国乐至宝公司供应商;5月,公司与安利越南成为德国阿迪达斯合格供应商,共同向其鞋类产品提供聚氨酯合成革、TPU等材料。
本周,安利股份再次公告,安利越南通过美国耐克公司实验室认证,并取得认证证书,有效期一年。
反观耐克公司的鞋部产能,在东南亚国家比重较大。在获得上述认证后,安利越南将可以正式承接耐克在越南、印尼等国的订单,进而扩大其销售收入。
阿迪和耐克两家客户,也被安利股份视为接下来重要的增长点。
“安利越南积极推进耐克实验室认证,预计9月份或者四季度形成实质性订单。”公司近期调研纪要指出。
汽车内饰市场,也是该公司市场开拓的重点。
截至目前,安利股份的产品已经在比亚迪、丰田、小鹏、长城等品牌的部分车型上实现应用,但是尚未大规模放量,对此公司将其形容为“处于积极拓展和蓄势积能的阶段。”
根据公司预计,下半年量产的定点项目中比亚迪车型较多,同时已经获取的定点项目正处于开发阶段,到2024年底或2025年上半年可以实现量产。
此外,安利股份在稳定苹果、三星和Beats等既有客户的基础上,也在谋求拓展OPPO、VIVO等品牌的市场。
当然,以上诸多潜在的增长点能否兑现还无法确定,后续还需要进一步跟踪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