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3年跌超53%!北京君正急赴港上市,证监会抛出5大灵魂拷问
日前中国证监会披露的境外上市备案补充材料要求中,北京君正(300223.SZ)的名字格外醒目。这家成立 20 年、早已登陆深交所创业板的芯片企业,在 9 月 15 日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后,被监管层抛出五大类追问,从控制权稳定性到业务合规性全面 “体检”,而其持续下滑的业绩与密集的股东减持,更让这场跨境上市之旅蒙上阴影。

作为独家保荐人的国泰君安国际或许没想到,监管层的问询会如此直击要害。证监会首先聚焦公司控制权安全,要求结合实际控制人偿债能力,说明发行前后股份质押是否可能引发控制权变更,是否触碰境外上市的禁止性条款。这一问题的背后,是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股权稳定性的核心关切 —— 毕竟对芯片这类技术密集型企业而言,控制权动荡可能直接影响研发战略延续性。
股东资质问题同样被摆上台面。监管层明确要求说明武岳峰投资向上穿透后的境内主体是否存在禁持情形,这一追问并非空穴来风。作为持股比例不低的机构股东,武岳峰投资的股权背景清晰度,直接关系到上市主体的股权合规性,而类似问题在近年企业境外上市审核中已成为常规 “必考题”。
业务经营的合规性核查则更为细致。证监会要求用通俗语言拆解业务模式,尤其要说清涉及大模型的具体情况及备案进度。按照 2025 年监管新规,自研大模型提供公众服务需完成 “双备案”,不仅要提交模型架构图、训练数据授权证明,还需满足敏感问题拒答率≥95%、拦截关键词超 1 万条等硬性指标,若未完成备案或存在合规瑕疵,可能面临处罚甚至影响上市进程。与此同时,下属公司含 “资产管理” 等经营范围的情况也被盯上,监管层明确要求核查是否实际开展金融业务及资质获取情况,这无疑是对企业 “主业聚焦度” 与 “合规经营度” 的双重检验。
募资用途的透明度同样被严格要求。证监会不仅要知道超额配售权行使前后的募集资金具体数额及计算方式,还要明确境内外募投项目的资金占比,境外项目的审批备案情况更是核查重点。对投资者而言,资金去向直接关联投资价值判断,而对监管层来说,这是防范资金违规外流的重要环节。
数据安全与用户信息保护的追问,则贴合了当下数字化时代的监管趋势。从网站、APP 等产品运营,到第三方信息内容提供,再到用户信息储存规模与保护措施,监管层的问询覆盖了数据全生命周期。在数据安全法日益严格的背景下,任何一处疏漏都可能成为上市路上的 “绊脚石”。
监管层的密集问询并非无的放矢,北京君正近年的经营数据早已显露隐忧。招股书显示,2022 年至 2024 年,公司营业收入从 54.12 亿元下滑至 42.13 亿元,净利润更从 7.79 亿元骤降至 3.64 亿元,两年间净利跌幅超 53%。进入 2025 年,业绩颓势仍在延续,三季报显示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 19.7%,其中三季度单季归母净利跌幅扩大至 61.5%,扣非净利更是暴跌 75.7%,营收微增与利润大跌的背离,折射出公司盈利能力的持续恶化。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经营的 “双高依赖” 风险。2022 年至 2025 年上半年,五大客户贡献的销售额占比始终维持在 50% 以上,最高达 54.5%;而对五大供应商的采购占比同样居高不下,2025 年上半年仍有 51.0%。这种 “两头承压” 的格局,让公司抗风险能力先天不足 —— 一旦主要客户削减订单,或核心供应商中断供货,业绩将面临直接冲击,这也是监管层关注其业务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雪上加霜的是,大股东的减持动作正在持续消耗市场信心。10 月 21 日,北京屹唐盛芯减持 483 万股,占总股本刚好 1%;仅过 6 天,上海武岳峰又披露减持 474.7480 万股,加上 7 月已有控股股东及高管因 “资金规划”“个人需求” 减持的先例,短短数月内股东减持规模已近千万股。在业绩下滑与上市遇阻的双重背景下,大股东的密集离场难免引发市场对公司前景的担忧。
对比同期冲刺港股的同行,北京君正的处境更显尴尬。同样聚焦芯片设计的中微半导,2024 年芯片出货量达 24 亿颗,凭借 3500 余款产品与千余项自主 IP 成功递表,而北京君正不仅业绩承压,核心业务还需应对监管对大模型合规性的追问。对投资者而言,这家公司能否通过监管 “大考”、逆转盈利颓势,仍是待解的谜题。
从行业视角看,北京君正的境遇折射出芯片企业境外上市的共性挑战:既要应对技术迭代带来的业绩波动,又要满足境内外监管的合规要求。尤其是在大模型、数据安全等新兴监管领域,企业的合规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决定了上市进程的顺畅度。而对北京君正来说,如何用详实的回复打消监管疑虑,同时拿出切实的盈利改善方案,将是其能否登陆港股的关键所在。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66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