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连续两年“非标”,“肿瘤微创治疗设备第一股”*ST和佳进入退市倒计时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敬 张智 深圳报道
又一家A股公司进入退市倒计时。
6月5日晚间,“肿瘤微创治疗设备第一股”*ST和佳(原股票简称“和佳医疗”,300273.SZ)因连续两年收非标审计报告,被深交所终止上市。
早在2022年5月5日,*ST和佳因2021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被深交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22年年报为*ST和佳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后的首个会计年度报告,根据创业板股票上市相关规则,深交所决定*ST和佳终止上市,并将于2023年6月13日进入退市整理期。
当日,*ST和佳还披露了公司预重整进展。此前3月30日,*ST和佳相关人士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公司预重整时间延长至2023年6月15日。”根据公告,截至6月5日,*ST和佳仍处于预重整阶段。公司预重整能否成功、公司能否进入重整程序尚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此外,即使公司进入重整程序,公司仍存在因重整失败而被宣告破产的可能。
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IIA)付学军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当前阶段,*ST和佳的退市转圜余地较小。由于公司的财务状况较差,且已经连续两年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重整的可能性较小。”
连续两年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公告称,*ST和佳因2021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公司股票交易于2022年5月5日被深交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23年4月29日,公司披露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后的首个会计年度年报,然而,公司2022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再次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触及《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23 年 修订)》第10.3.10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
公司股票进入退市整理期的起始日为2023年6月13日,退市整理期为十五个交易日,预计最后交易日期为2023年7月5日。
值得注意的是,会计师事务所连续两年对*ST和佳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是因为公司关联方资金占用、诉讼及预计负债、持续经营能力等事项。
2022年年度审计报告显示,*ST和佳实控人郝镇熙通过债权债务抵偿、现金的方式偿还公司资金占用债务7.25亿元。但是会计师事务所表示,虽然已经实施了相关审计程序,但因公司尚未召开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债权债务抵偿协议,所以无法判断债权债务抵偿协议的法律效力,也无法判断实控人占用公司资金事项是否能够彻底解决。
同时,*ST和佳部分涉讼案件仍在审理或执行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实施了检查企业信用报告、管理层访谈、检查诉讼材料等审计程序,但仍无法判断公司就上述事项是否需要计提预计负债或计提的金额,也无法判断公司是否存在其他未充分披露诉讼事项及其对财务报表产生的影响。
此外,会计师事务所对*ST和佳的持续经营能力、会计差错更正的审计证据等均存在质疑,故对其2022年年度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根据*ST和佳3月28日收到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司及时任董事长郝镇熙、时任副董事长蔡孟珂等人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广东证监局给予警告并合计罚款790万元。其中,郝镇熙与蔡孟珂两人是公司实控人,二人为夫妻关系,在2020年违规挪用*ST和佳超5亿元资金,用于被偿还个人债务,直至今日该资金占用情形尚未解决。
3月30日,*ST和佳相关人士曾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就实控人资金占用问题、还款进度无更多消息,相关情况均以公告内容为准。”
6月5日,*ST和佳还披露了关于公司预重整事项的进展公告。截至当日,公司仍处于预重整阶段。公司预重整能否成功、珠海中院是否裁定受理对公司的重整申请,公司能否进入重整程序尚存在重大不确定性。*ST和佳还表示,即使公司进入重整程序,公司仍存在因重整失败而被宣告破产的可能。
在付学军看来,预重整是为了避免公司进入破产程序,但*ST和佳重整成功的可能性较小。他表示,公司应当加强内部管理,改善财务状况,提高透明度,以避免再次陷入风险。
A股“新陈代谢”加速
据《华夏时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ST和佳共计十次发布可能终止上市的风险警示公告,时间分别是2023年1月17日、1月18日、2月8日、2月22日、3月8日、3月15日、3月29日、4月13日、4月29日和5月4日。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包括*ST和佳在内等被市场视作“摘星脱帽”或重整预期股关注度都较高。
一位不具名的业内人士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两年*ST和佳负面信息接踵而来,被曝出财务造假、违规占用资金等事件。因此,在触及退市标准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风险警示并非危言耸听,投资者应当正视风险,豪赌堪比火中取栗。”
“公司退市进一步提醒了股民,很多公司经营不善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是很多投资者赌性很重,喜欢用传统的思维去博弈一些投资价值很低的股票,这些股票短期内因为各种消息面的因为,以及本身市值很低的原因,容易被资金操控,所以一些‘技高人胆大’的投资者会抱着赌一把的心理去炒作,导致股价短期内暴涨,但这明显不是一种健康的投资行为。”独立经济研究员张竹然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付学军表示,对于投资者来说,应当及时了解公司的退市情况,尽早采取措施降低损失。未来重新上市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应当谨慎投资。公司应当加强内部管理,改善财务状况,提高透明度,以避免再次陷入退市风险。
全面注册制下,资本市场优胜劣汰机制进一步强化,常态化退市机制已逐渐形成,A股“新陈代谢”加速。据不完全梳理,截至6月8日,年内已有超40家上市公司确定退市。6月8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2023)上提到,要全力为投资者提供真实透明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盘,是资本市场投资价值的源泉。近年来,证监会会同有关部委和地方党委政府,强化扶优限劣,切实把好市场入口和出口两道关,深入开展专项治理,推动常态化退市机制落地见效。
张竹然向本报记者表示,与注册制配套的必然是退市顺畅,否则只进不出的市场一定是不健康的,让优质的企业留在股市同时让经营不善的公司早点离开A股这无疑是对投资者的保护。
付学军认为,今年退市个股明显增多的原因是监管加强,对财务造假、信息披露不规范等问题进行了打击。退市常态化对市场和公司的影响是促进市场规范化、加强公司内部管理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但同时也会对投资者造成一定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