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亏8年!44亿大单突遭终止,光伏“新秀”华民股份靠什么绝地反击?
撰稿| 湘江财经工作室
光伏行业“价格战”硝烟未散,一家连续8年扣非净利润亏损的湘籍上市公司要上演绝地反击?
华民股份(300345.SZ)最新季报显示,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飙升29.8%,毛利率罕见转正,释放出一丝“触底”信号。
这份“逆势增长”的成绩单背后,是公司终止44亿元大单的阵痛、空降光伏老将周丹掌舵,以及豪掷海外新兴市场,甚至跨界并购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从连年巨亏到单季回暖,华民股份是真触底反弹,还是昙花一现?其“换帅+出海+跨界”三板斧,能否劈开光伏寒冬的坚冰?
0144亿大单夭折,行业洗牌加速
光伏行业“血流成河”的2024年,华民股份交出了一份惨烈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32亿元,同比下降12.17%;归母净利润为-2.98亿元,同比下降50.14%;扣非归母净利润为-3.04亿元,同比下降51.76%。
拉长周期来看,2022—2024年,华民股份归母净利润连续亏损3年;而从扣非净利润来看,实际上2017—2024年华民股份已连续亏损8年。这一惨淡的业绩表现与国内光伏行业的格局紧密相关,随着光伏行业竞争及价格战进一步加剧,行业内众多企业陷入亏损。
但2025年一季度,公司竟实现毛利率转正、实现营业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4.09%,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9.80%。
在5月16日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公司管理层强调“眼下,正处在蛰伏阶段,公司经营情况正在好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面对当下的业绩寒冬,华民股份已采取多重举措积极寻求破局。
4月26日的一纸公告则揭开了华民股份的“伤疤”——受光伏市场供需关系严重失衡影响,与一道新能源2023年签署的13.6亿片单晶硅片合同终止,合同预计金额高达44亿元,但终止前履约金额仅为2617万元。
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光伏组件价格暴跌40%,全行业超七成企业亏损。华民股份主营收入85%依赖光伏产品,在技术路线更迭中首当其冲。
02换帅赌局:能否盘活一盘新棋?
2024年,光伏行业经历深度调整,产能过剩与需求错配矛盾加剧,产业链价格大幅下挫。同时,行业技术迭代加速,P型向N型全面转型,部分企业因老旧产能面临较大的减值压力,全行业陷入亏损困境。
在行业产能出清的挣扎时,华民股份通过一场“管理层革命”,悄然按下转型快进键。
2024年底,华民股份迎来关键转折——原通威系悍将周丹空降总裁。这位曾带领通威电池片业务登顶全球的“光伏老炮”,上任即面临拷问:如何卡位N型技术窗口期?如何在巨头林立的海外市场虎口夺食?
华民股份董事长欧阳少红
周丹的解法是“双线作战”——对内加速淘汰落后产线,对外借力并购切入储能、AI等新赛道。但公司账面货币资金仅3.2亿元,资产负债率却高达67%,这柄“并购双刃剑”稍有不慎便会反噬现金流。
值得关注的是,光伏行业经历寒冬后也将迎来春的希望。随着光伏产业标准体系逐步落实,落后和低效产能逐步淘汰,叠加光伏行业自律公约的签订,行业“内卷”得到遏制,供应链价格有所回升,光伏产业竞争格局逐步回归理性。这些短期内会对华民股份形成利好刺激。
03出海“抢粮”VS跨界“豪赌”
“国内卷不动,就去海外卷!”——这已成为光伏企业的生存铁律。华民股份在股东会上抛出“三驾马车”战略:以出海战略开拓国际市场,以源网荷储构建能源生态,以投资并购切入新兴赛道。
首先,公司未来将以业务出海为抓手,凭借差异化竞争优势持续开拓海外市场,加速融入全球新能源产业生态。
当下,国内光伏装机量增速放缓,但海外光伏需求持续火热,中东、非洲、印度等新兴市场持续增长,市场需求开始爆发。华民股份计划以差异化竞争加速出海,目标抢占海外市场份额。财报显示,其光伏产品收入占比超85%,海外战略成败将直接影响业绩拐点。
其次,在电网消纳问题凸显的情况下,发力源网荷储,通过优化整合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储能侧资源,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构建能源生态。
此外,在保持稳健经营的基础上,华民股份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质生产力方向开展外延投资并购,以投资并购切入新兴赛道。
就在近日,华民股份与广东天太机器人有限公司在长沙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展开合作,通过探索股权合作、设立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创新平台等方式,推动机器人核心部件及工业机器人等产品在市场端的规模化应用,为智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湘江财评
从巨亏8年到单季盈利,华民股份的“逆袭剧本”充满悲壮色彩。
当行业进入“剩者为王”阶段,其“换帅+出海+跨界”的三板斧虽剑走偏锋,却也暗合光伏突围的底层逻辑——要么技术碾压,要么成本屠城,要么另辟战场。
只是,当隆基研发投入超百亿、晶科海外渠道深耕十年时,这家湖南光伏新秀的背水一战,究竟能换来绝处逢生,还是更深渊薮?答案或许藏在2025年的出海订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