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生堂再融资铩羽背后:或败于投产药物效益难测

http://ddx.gubit.cn  2023-05-30 08:31  广生堂(300436)公司分析

经过两轮问询后,仿制药企业广生堂(300436.SZ)的再融资方案还是未能成行。

日前,广生堂向深交所撤回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申请。

申报材料显示,广生堂本计划募资9.48亿元用于创新药研发以及补充流动资金用途。

对于撤回缘由,广生堂表示出于各项因素的考虑。

“基于资本市场监管政策变化的情况,然后综合考虑到公司业务发展规划和资本运作计划等,所以撤回。”广生堂对信风(ID:TradeWind01)表示。

有投行人士对此指出,败北主因或指向了募投项目涉及新冠口服药,而疫情形势的扭转正在让这一与之相关的预测变的难以确定。

根据募投计划,广生堂的创新药研发项目主要涉及“新冠口服小分子创新药”(GST-HG171)、“乙肝核心蛋白抑制剂”(GST-HG141)、“抗乙肝病毒一类新药”(GST-HG121)三类药物。

其中,广生堂拟在“新冠口服小分子创新药”的项目中投入2.07亿元的募投资金,占募资额的比例已超2成。

事实上,广生堂并不是抗新冠药物企业中资本化受阻的孤例。今年2月涉及新冠原料药业务的海辰药业(300584.SZ)也已撤回了再融资申请。

有市场人士认为,合理测算新冠药物的销售前景是一大难题,这或许成为部分企业撤退的主因。

而伴随着海辰药业、广生堂的撤退,同样从事新冠药物研发的安徽贝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贝克制药”)科创板拟IPO是否会面临更多不确定性,正受到市场关注。

转型遇阻?

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仿制药年收入已连年下滑的情况下。

2022年,广生堂的营业收入为3.86亿元,同比增长了4.14%,同期归母净利润仅为-1.41亿元,同比下滑了265.19%。

出于转型,广生堂早在2016年就提出了创新药研发计划,先后布局乙肝核心蛋白抑制剂、新冠口服小分子口服液等创新药,但迄今为止尚未有产品实现商业化。

创新药研发“九死一生”,对广生堂的资金实力是一大考验。

今年3月,广生堂向深交所递交定增申请,计划募资9.48亿元用于创新药研发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其中7.48亿元募资额主要投向“创新药研发项目”。

广生堂似乎对于此次募资充满了期待,并将其视为推进创新药研发进程的重要“弹药”。

“公司已启动2023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 股股票并已获得深圳证券交易所受理,拟募集资金9.48亿元, 进一步保障公司研发资金投入加快创新药研发进程,提升公司在创新药领域的整体实力和市场布局。”广生堂董秘张清河5月15日答投资者问时表示。

但如此愿望终成空。

仅10天后,广生堂就向深交所撤回了定增申请,宣告了其再融资计划的失败。

对此,广生堂则解释称下一步仍继续推进新药研发的工作。

“目前公司各项业务的经营状况都是正常的,然后新药研发的工作,目前的话还是在积极推进。”广生堂对信风(ID:TradeWind01)表示。

从广生堂的创新药在研管线来看,目前距离商业化目标最近的是“新冠口服小分子创新药”,已完成II/III期临床研究计划1200例病例数的入组。

但随着防控政策的改变等,新冠特效药的市场规模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广生堂其他创新药距离上市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乙肝核心蛋白抑制剂”刚进入II期临床试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肝纤维化治疗新药”(GST-HG151)、抗癌的新型c-Met靶向药物(GST-HG161)正处于I期临床试验。

部分投资者对于广生堂缓慢的创新药研发进展颇有微词。

“公司治癌创新药GST-HG161的1a和1b期计划入组62人,半年前在药监局审评中心已查到入组54人,就8人,半年来几个医院为什么还没有完成这8例的入组呢?”广生堂的投资者指出。

对此,广生堂解释称创新药研发过程较为漫长,容易受到各项因素的影响。

“创新药物研发是一项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的系统性工作,需要公司结合政策、市场、资金等因素统筹有序推进,且研发计划也容易受到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广生堂表示。

药监局审评中心显示,截至5月26日,GST-HG161的I期临床试验入组人数仍是54例。而该项目的临床试验人数招募计划自2019年7月迄今已有将近3年的时间。

研发进展缓慢叠加再融资受阻,广生堂的转型之路无疑面临更多压力。

经济效益成谜

广生堂撤回再融资申请的缘由,备受关注。

“基于资本市场监管政策变化的情况,然后综合考虑到公司业务发展规划和资本运作计划等,所以撤回。”广生堂对信风(ID:TradeWind01)表示。

但有投行人士指出,此番再融资败北主因或指向了募投项目涉及新冠口服药。

申报材料显示,广生堂计划将2.07亿元的募投资金投向“新冠口服小分子创新药”(GST-HG171)项目的建设,占募资总额的比例高达21.84%。

“公司当前重点投入的GST-HG171药物在酶活性、体外抗病毒活性和体内药效研究中均显示出优异的抗新冠病毒效果,对新冠病毒原始株及变异株均展现出高效、广谱的抑制活性,有望成为优质优价的新冠药物,进一步拓展公司的产品管线。”广生堂如此陈述新冠口服药项目建设的合理性。

但有市场人士认为该药物未来市场规模堪忧。

“新冠口服液的市场规模是个问题,募投项目怎么做效益测算?其中的合理性、必要性都是疑问。”上海一位投行人士对信风(ID:TradeWind01)表示。

广生堂在申报材料中确实未做出经济效益测算。

“由于药品需要完成临床试验、获得新药注册批件和生产许可后再进行商业化,后续还将涉及产品生产、销售推广等多个领域,因此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无法单独直接计算经济效益。”广生堂解释称。

值得注意的是,对募投项目进行经济效益测算几乎已是再融资项目的“标配”。

上交所近期在《监管动态》中指出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合理性论证的重要指标之一,正是“效益测算”。

“结合效益测算的基本情况及测算依据,说明效益测算的谨慎性和合理性,并分析募投项目实施后对发行人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主要影响。”《监管动态》指出。

例如众生药业(002317.SZ)计划募资5.99亿元用于“中药提取车间建设”、“抗肿瘤药研发”等多个项目的建设。申报材料就明确指出项目投资回收期为6.26年,内部收益率(税后)为 29.41%。

“效益测算还挺重要的,因为有时候募投项目涉及的原材料大幅度涨价,或者是需求端大幅度萎缩,做测算的时候有可能会发现弄出一个负的盈利预测出来。”一位上海的投行人士指出,“所以我们有时候还会通过调整募投项目来防止出现预测数据不好看的问题,但是调整募投项目很复杂,需要很多沟通,不太好操作。”

如此背景下,有市场人士猜测广生堂若再度提交再融资申请或将更改募投方向——剔除“新冠口服小分子创新药”项目。

广生堂向信风(ID:TradeWind01)表示,不排除择期重启再融资计划的可能性。

“再融资的事情呢,公司后续会结合资本市场的环境、公司业务发展和时机等各项因素综合考量一下,可能会择机重启。”广生堂对信风(ID:TradeWind01)表示。

广生堂并不是涉及新冠药物项目中再融资受阻的孤例。今年2月,作为新冠原料药生产商的海辰药业,再融资项目同样以撤回而告终。

申报材料显示,海辰药业计划将1.50亿元募资投向“150吨抗新冠原料药关键中间体建设项目”。

早在去年11月,上交所和深交所曾对涉疫业务的核酸检测项目做出明确的表态。

“高度关注涉核酸检测企业的上市申请,坚持从严审核,尤其是企业的科创属性和可持续经营能力。依据科创板发行上市条件和审核标准,对企业发行上市申请进行了认真审核,重点关注了其科创属性、核酸检测相关业务与主营业务的关联性、相关收入的可持续性,以及剔除该等业务收入后公司是否仍满足发行上市条件等,要求公司进行了风险揭示。”上交所指出。

此后,涉及核酸业务的科创板拟IPO企业翌圣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上会审议遭到取消,迄今再无进展;涉及核酸检测业务的创业板拟IPO企业菲鹏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菲鹏生物”)虽然早在2022年3月就通过上会审议,但迄今为止尚未获得证监会的注册批复。从提交注册日起算,菲鹏生物的IPO进展已“卡壳”超1年。

但对于涉及抗新冠药物业务企业的资本化是否受阻,目前市场尚无定论。

不过有投行人士透露,“涉疫”项目资本化目前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无论是抗新冠的药物,还是核酸检测,可能IPO、再融资都存在困难。例如经济效益就没办法做测算。”深圳一位投行人士对信风(ID:TradeWind01)表示。

广生堂、海辰药业再融资受阻是否会给后续抗新冠药物项目资本化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市场正在持续关注。

信风(ID:TradeWind01)注意到,今年2月,新冠特效药企业贝克制药向科创板递交IPO申请,目前其仍未完成首轮问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