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辉能源拟再投73亿扩产储能电池 下游需求旺盛净利连续两年增超200%

http://ddx.gubit.cn  2023-04-06 08:01  鹏辉能源(300438)公司分析

  来源:长江商报

  鹏辉能源(300438.SZ)再抛扩产计划。

  4月4日晚,鹏辉能源发布两则公告,均涉及储能电池项目建设,拟建设年产21GWh储能电池项目、河南鹏辉大型储能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总投资分别约70亿元、3亿元,合计涉及资金73亿元。

  鹏辉能源一直专注于锂电池生产制造与研发,在锂锰电池、锂铁电池方面拥有较强竞争力。随着新能源行业爆发,鹏辉能源业绩在2021年及2022年连续大增,2021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82亿元,同比增长242.9%,2022年公司预计实现净利润超6亿元,同比增长超228.89%。

  与此同时,鹏辉能源还前瞻性布局钠电池领域,打造第二增长极。

  持续扩张储能电池产能

  4月4日晚,鹏辉能源发布两则公告,均涉及储能项目建设,合计涉及资金73亿元。

  公告显示,为进一步完善产能布局,增强公司储能业务的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鹏辉能源全资子公司衢州鹏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拟在浙江省衢州市智造新城新增建设年产21GWh储能电池项目,该项目总投资计划约70亿元。该项目计划于2023年6月底前开工建设,于2026年12月底前建成投产。

  此外,鹏辉能源全资子公司河南省鹏辉电源有限公司拟投资建设“河南鹏辉大型储能锂离子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计划约3亿元。

  根据公告,河南鹏辉储能锂电池项目的建设期不超过12个月,建设内容包括新增扩建一条长循环、高能效大型储能用锂离子电池生产线,新购置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根据GGII数据,2021年全球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为70GWh,同比增长159.3%,其中中国储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为48GWh,同比增长196.3%。储能市场快速发展,截至2022年上半年,鹏辉能源锂离子电池产能为24.48亿AH/年,产能利用率达115.21%,为满足需求,公司持续加码储能电池产能。

  2022年,鹏辉能源曾发布公告,公司拟在柳州北部生态新区建设鹏辉智慧储能及动力电池制造基地,主要布局锂电池电芯、PACK生产线,项目总投资预计约60亿元,整体规划布局产能20GWh。

  此外,就在今年3月底,鹏辉能源定增募资不超34亿元事项获证监会同意注册批复。根据定增方案,鹏辉能源拟向不超35名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不超6919.37万股,募资不超34亿元,用于鹏辉智慧储能制造基地项目(年产10GWh储能电池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净利润连续两年大增

  公开资料显示,鹏辉能源成立于2001年,一直专注于锂电池生产制造与研发,2015年上市。当前,公司业务范围已覆盖数码消费类电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以及轻型动力电池、电动工具电池等众多领域。

  受益于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市场的稳定增长,公司上市以来业绩保持良好的增长。截至2018年,公司的营收复合增长率为42.98%,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44.76%。

  然而随后两年,由于对新能源车客户坏账计提等原因,其净利润连续两年下滑,但营收依旧增长,在2020年达到36.42亿元。

  2021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大爆发,鹏辉能源业绩随之上涨。当年,公司实现营收、净利润分别为56.93亿元、1.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3%、242.9%。

  2022年,由于持续加大储能市场的开拓力度,储能电池业务收入同比大幅增加,汽车动力电池业务收入同比也有较大增长,消费电池业务保持平稳增速,鹏辉能源业绩迎来爆发。根据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2年实现净利润6亿元—6.9亿元,同比增长228.89%—279.28%;实现扣非净利润5.44亿元—6.36亿元,同比增长297.81%—364.99%。

  值得一提的是,在锂锰电池、锂铁电池方面,鹏辉能源拥有较强竞争力。目前锂锰电池生产企业比较多,但大多规模不大。鹏辉能源锂锰电池技术在行业内领先,同时公司是国内领先的规模化生产锂铁电池产品的企业,在国内最先拥有锂铁电池制造工艺技术的发明专利。

  目前,公司在各方面均有优质客户资源。汽车动力电池方面,其继续与上汽通用五菱、五菱工业、奇瑞汽车、长安汽车等车企合作;储能锂离子电池领域,客户有weco、古瑞瓦特等;在便携式储能领域,获得了大客户正浩科技Ecoflow等的大批量订单;在大型储能领域,获得了阳光电源、南方电网、天合光能等的大批量订单。

  除此之外,鹏辉能源还前瞻性布局钠电池领域。

  3月23日,鹏辉能源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聚阴离子体系的钠离子电池循环次数已达6000次以上,层状氧化物体系的钠离子电池已交车厂装车测试,钠电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也在正常进行,而且上述产品还在持续迭代优化,待产业链成熟、上游原材料大规模生产使得钠电成本与锂电比有比较优势时,预计钠电会大规模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