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神、汤姆猫跑酷“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专家呼吁建设“儿童友好型模式”

http://ddx.gubit.cn  2023-09-04 13:33  汤姆猫(300459)公司分析

  未来网北京9月4日电(记者 凌萌)“家里的两个孩子,暑假期间一有空就聚在一起打游戏,若自己的号被限制游戏时长,就会去借亲戚家哥哥姐姐(已成年)的号来玩。”暑假期间,孩子们沉迷于手机游戏,让北京市海淀区的张女士感到十分无奈。

  当前,“青少年模式”已成为游戏、短视频、社交平台的“标配”。但即便各大平台纷纷推出“账号实名认证”“限制未成年人时长、充值”等防沉迷举措,未成年人“氪金”、沉迷网络的事件依然频发。

  8月初,国家网信办发布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覆盖范围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分发平台,并将“青少年模式”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

  专家指出,当前的社交、娱乐APP“青少年模式”流于形式,此番升级是一次查漏补缺的过程,通过三方联动满足未成年人防沉迷提醒、家长监督管理等功能,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防护墙”。

  “青少年模式”存漏洞,专家批平台建设“流于形式”

  “12岁男孩玩游戏3天花掉11万”“高一男生花光39万积蓄打赏主播”……近年来,未成年人巨款打赏主播、充值网络游戏的事件频现网络,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未成年人“氪金”事件屡现网络(图源:新浪微博)
  未成年人“氪金”事件屡现网络(图源:新浪微博)

  记者梳理后发现,自国家网信办2019年推行“青少年模式”后,各大游戏、短视频、社交平台等纷纷积极响应,采取了“账号实名认证”“限制未成年人时长、充值”等一系列防沉迷举措,但实际落实情况却不容乐观。

  从网上频繁涌现出的“青少年模式破解方法”,到由此衍生出的“租号”灰色产业链,“青少年模式”的“护盾”被屡番打破。

  更令人堪忧的是,各大平台设置的“青少年模式”大多形同虚设。未成年人仅需将APP卸载重新安装,便能轻松跳过限制;亦或只需输入家长的“身份证号”即可实现畅玩;甚至更有软件仅需点击“本机号码一键登录”,或第三方软件平台(如QQ、微信等)跳转,便可轻松完成登录。

  近期,未来网记者在对几款青少年热门游戏APP进行测试时发现,“蛋仔派对”“猫和老鼠”等游戏在初次下载后,系统会自动弹出防沉迷提示,但登录过程却十分简单,用户仅需点击“本机号码登录”即可快速完成登录。

  而“原神”“迷你世界”“汤姆猫跑酷”“开心消消乐”等游戏在初次下载后则会弹出实名认证界面,用户需要输入姓名、身份证号即可完成验证。这也意味着,若未成年人获取了成年人的身份信息,也可轻松绕开防沉迷限制。

  部分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存漏洞(图源:新华社)
  部分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存漏洞(图源:新华社)

  而拥有众多未成年人“粉丝”的短视频平台,也存在相类似的问题。有专家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形同鸡肋,并没有起到实质作用。

  此外,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于今年7月发布的《未成年人APP使用状况与网络保护研究报告》也指出,嵌入式短视频平台存在青少年模式管理漏洞,如缺乏明确的弹窗提醒、内容池无法满足未成年人的使用需求、难以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等。

  事实上,社交、娱乐类APP的“青少年模式”漏洞频出,也被部分业内人士质疑“流于形式”。

  在近期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举办的“未成年人APP使用状况与网络保护研究报告”专家研讨会上,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未成年人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苑宁宁指出,目前大多数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建设远远不够,在实践中普遍有家长反映这一模式基本上处于“虚置”状态,没有太大的实际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郑宁分析称,“青少年模式”之所以“流于形式”,企业占到很大一部分原因,如过于追求经济效益、不愿意打造未成年人专属内容池等。“归根结底,目前的‘青少年模式’缺乏强制性、统一的标准,以及缺乏相应的激励、惩戒机制。”

  “青少年模式”迎升级,专家呼吁建设“儿童友好型模式”

  “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的情况,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诸多隐患:过度沉迷游戏、网络虚拟世界,“氪金”事件频发,退费维权难等。

  而在肃清此类乱象问题之时,各方往往难以理清责任,如平台会将责任归咎于涉事未成年人监护人的监管失责,未成年人监护人方面则认为平台模式建设存有漏洞。

  针对上述问题,今年8月初,国家网信办发布《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将“青少年模式”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覆盖范围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分发平台,进一步夯实多方主体责任。

  具体来看,《指南》规定了“用户在首次登录‘未成年人模式’时,移动智能终端应在入口提供设置生日、选择年龄或年龄区间等多种方式供用户自行选择,并允许设置多个未成年人信息。”“从‘未成年人模式’退出时,需要家长进行验证同意,家长可基于现有移动智能终端认证机制,自行选择密码、指纹、人脸等识别方式进行单一或复合验证。”等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成年人模式”相较而言更具有操作性。“《指南》的操作性很强,对于移动终端如何提供服务,入口开机的时候怎么办,程序方即平台怎样为未成年人提供内容池建设、算法推荐服务及移动应用分发等问题,都有具体的操作流程。”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同样认为,《指南》也是一次对“青少年模式”漏洞的补漏过程,明确了三方联动责任,并通过技术层面将家庭监护和平台责任合二为一,如“未成年人模式”应当支持家长通过账号进行统一设置,且特别规定平台应当为家长管理提供便捷的渠道。

  此外,有业内人士指出,通过《指南》对各方主体责任进一步夯实之外,还应将“未成年人模式”建设为“儿童友好型模式”。

  “未成年人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处于身心发育的敏感阶段,家长的网络管制往往也会引发直接的亲子关系矛盾。当前很多国外国家在立法中明确平台在研发APP过程中同步提供‘儿童友好型’的家长监管工具。”苑宁宁表示,国内各应用平台也可以此为鉴,建设“儿童友好型模式”,注重孩子的个人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