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富祥药业微生物蛋白生产
未来我们吃的肉可能是微生物造的。日前,中国证券报记者来到国内首个实现微生物蛋白吨级产业化落地的厂商,富祥药业子公司富祥生物的微生物蛋白生产车间,探秘微生物蛋白生产过程。
“替代蛋白的兴起和发展大大缓解了传统蛋白生产方式存在的问题,通过车间生产方式制造肉、蛋、奶,变革了食品蛋白制造模式,实现高质量供给。”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在近日举行的首届全国微生物蛋白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大会上表示,随着技术进步,替代蛋白产业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
● 本报记者 傅苏颖
解决多方面难题
“零下86度的冰箱保存的主细胞库,是最核心的部分。后续通过逐级放大接入最终发酵罐发酵生产微生物蛋白,发酵完成后,发酵液再通过灭活、固液分离进行过滤得到湿基的微生物蛋白产品。”富祥生物常务副总经理屠亚东指着发酵区主控制室墙上的微生物蛋白工艺流程图对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
在工艺流程图旁边有一个大屏幕,公司员工正坐在控制台前对着屏幕进行指令操控。屠亚东称,这套操控系统涉及进料、灭菌、发酵、参数设置以及工艺调整,已实现全自动化,基本上可以实现无人操作。
近年来,食品产业一直在探索更大规模、更低成本、可持续的新型蛋白质生产方式。其中,替代蛋白是一种有效且可行的解决办法,是未来食品研发的重要方向。替代蛋白涉及动物细胞蛋白、植物蛋白、微生物蛋白、藻类蛋白和昆虫蛋白等多个种类。
陈坚介绍,微生物蛋白属于真菌、微藻、细菌等利用淀粉质为主的原料大量增殖,菌体收集并加工后获得的蛋白,可以作为主要蛋白生产原料,从而解决肉、蛋、奶产业链中的关键蛋白供给可持续性以及生产效率等方面的难题。
“微生物蛋白生产效率是植物的500倍,动物的2000倍,二氧化碳排放少且不含胆固醇,是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的创新,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化、多样化、营养化、绿色化、安全化服务的需求,有利于改变居民饮食习惯,改善居住环境,有利于提高我国食物供应链能力。”富祥药业董事长包建华介绍。
企业积极布局
目前,替代蛋白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波士顿咨询预计,2035年全球替代蛋白市场规模将达2900亿美元。
基于广阔的前景,国内外企业积极布局。从国内来看,富祥药业在微生物蛋白赛道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据悉,富祥药业使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基于镰刀菌底盘菌株生产的微生物蛋白具有高效率、低消耗、可持续、更健康的特点,富含蛋白质、高膳食纤维,并做到低糖、低脂肪、低胆固醇,含有18种人体氨基酸,可以广泛应用于“人造肉”、蛋白饮品、休闲食品、保健品、宠物食品等领域。
“公司已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菌株,并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下发的专利受理通知书。”包建华称,公司已建成亚洲第一条年产1200吨微生物蛋白生产线,并签订了1200吨销售合同,产品出口美国、印度、马来西亚等海外市场,正在按计划生产和交付。此外,公司拟投建年产2万吨扩产项目。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近日,富祥药业已与香港绿客盟有限公司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涉及成立合资公司等。合作方三年内拟采购富祥生物微生物蛋白共计12000吨。
“目前来咨询的客户挺多。微生物蛋白应用前景广阔,‘人造肉’仅是镰刀菌蛋白一个应用场景。很多客户会用于饮料等领域。”屠亚东介绍,公司生产的微生物蛋白可加工性强,口感接近原始肉。这是公司研发团队和生产团队经过很长时间密切配合,才得以呈现的良好效果。如何让成本进一步降低、口感更佳、产品更稳定以及更加安全可靠是公司未来努力的方向。
另外,瑞普生物日前表示,公司于2023年8月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成立“微生物蛋白规模化制造”重大任务攻关突击队,基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聚焦微生物蛋白规模化制造技术。目前,该项目处于研发试验阶段,尚未投产。昌进生物则同时布局微生物蛋白和生物合成蛋白赛道,并完成了5轮融资,已知金额的3轮累计融资额2.95亿元。
政策加码支持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政策扶持替代蛋白产业发展。《“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研究细胞培养肉、合成蛋奶油等营养性食品的培养和制造技术;《“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探索研发“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实现食品工业迭代升级,降低传统养殖业带来的环境资源压力等;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替代蛋白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理事长、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执行秘书长、中轻食品工业管理中心主任于学军表示,近年来,我国生物制造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装备水平快速提高,绿色制造大幅提升,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以生物发酵为代表的生物制造产业2023年主要产品产值约3300亿元,同比增长约4.5%;出口量约736万吨,同比增长约12.7%。
“微生物蛋白作为生物发酵的新赛道和新业态,其健康发展对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生物发酵新的增长引擎具有重要意义。”于学军表示,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将搭建好平台,促进行业交流,加快微生物蛋白产业规范健康发展,推动我国生物发酵产业由大向强迈进。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介绍,《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明确,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的成分纳入新食品原料。目前,我国批准了包括小麦低聚肽、食叶草在内的植物蛋白,以酵母单位为代表的微生物蛋白、藻类蛋白以及昆虫蛋白等多种替代蛋白。
李宁认为,落实大食物观,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替代蛋白产业发展保驾护航,需要各方努力。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产业仍需加强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