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暴增166%!智能装备增速95%!“隐形冠军”三德科技出海倒计时
撰稿| 湘江财经工作室
当传统化石能源巨头还在为碳中和焦虑时,一家湖南公司悄然卡住煤电行业的‘命门’——过去十年,它用智能装备逐步替代人工检测,让火电企业燃料管理效率提升10倍。
近日,作为煤炭检测仪器与智能装备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三德科技(300515.SZ)用一份净利润暴增166%的年报,揭示了传统能源行业数智化转型的澎湃动能。
据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公司业绩表现远超市场预期,多项核心指标创历史新高。在传统能源的‘数据革命’中,三德科技究竟藏着多少底牌?
01技术长征:从“国产替代”到“全球首创”
1993年,当朱先德在长沙一间60平方米的出租屋里研发出首台智能汉字量热仪时,中国煤质检测仪器还深陷“进口依赖”的困局。三十年后,这家企业不仅完成了国产替代的使命,更在全球首创了覆盖“入厂-入炉”全流程的无人化智能装备系统,硬生生在煤电行业撕开一条技术裂口。
“煤炭质量数据是能源交易的‘货币’,而我们是背后的‘验钞机’。”在三德科技的业绩说明会上,管理层如此定义其核心价值。
关键一跃发生在业务结构的重构——2024年,三德科技无人化智能装备营收首次超越传统分析仪器,以94.8%的增速贡献近半业绩。财报显示,公司全年营收5.77亿元,净利润1.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1%和166.6%,净利率攀升至24.8%,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1.74亿元。
这一数据背后,是火电企业燃料管理从“人海战术”向“无人值守”跃迁的行业剧变。
02政策“点火”:煤电升级催生百亿空间
4月22日的业绩说明会上,投资者最关注的问题直指政策风向——三天前发布的《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将“燃料管理智能化”列为示范项目刚性指标。这意味着,占煤电企业成本70%的燃煤检测环节,正从“可选”升级为“必选”。
作为覆盖煤炭“采-制-化-存”全流程的智能系统,三德科技无人化智能装备单套售价可达千万级,是传统设备的3-5倍。其背后逻辑直击行业痛点:在火电企业,燃煤成本占比超70%,而人工检测不仅效率低下,更存在管理漏洞。一套智能系统可将检测周期从3天压缩至2小时,数据可信度提升至99.9%。
公司管理层透露,截至一季度末,公司在手订单同比增长43%,新建项目客户普遍选择“一步到位”采购智能装备。据光大证券测算,仅未来两年核准的火电项目就将带来29-36亿元增量市场,叠加存量改造需求,行业空间或达百亿级。
03标准化破局与毛利率博弈
高增长的B面,是定制化交付的挑战。2024年下半年,智能装备毛利率因部分低价项目集中交付而承压,暴露出工程属性业务的波动性。对此,三德科技祭出两招破局:
工艺标准化:通过“3+1”项目团队和模块化生产,将综合类项目实施周期缩短40%,长兴基地产能利用率持续爬坡;
生态卡位:主导起草煤炭自动制样系统等行业标准,承接大唐托克托、华电邹县等标杆项目,形成“技术+案例”双壁垒。
这种“快交付+深绑定”的策略,正在打开非电领域的天花板。继钢铁、水泥行业突破后,港口煤炭全链无人采制化平台等新场景接连落地,管理层判断:“非煤电领域渗透率不足5%,政策驱动下有望成新增长点。”
04全球野心:智能装备出海在即
“中国智能装备的应用场景是全球最复杂的试验场。”这句话透露出三德科技的野心。尽管海外业务仍以分析仪器为主(2024年占比3.1%),三德科技已悄然布下一局大棋。
在40余个国家销售网络基础上,公司正将国内积累的“采-制-化-存”全流程经验提炼为标准体系,为智能装备出海蓄势。
随着2025年碳交易市场扩容至钢铁、水泥行业,催生检测设备新增量;而中国独创的“全流程无人检测”模式,正通过“一带一路”项目在印尼、南非等地培育用户习惯。管理层透露,已组建海外标准研究团队,为智能装备出海铺路。
技术储备同样加码——研发投入连续三年超营收11%,累计获专利1157项,在煤种适应性、运行稳定性等核心指标上建立护城河。当被问及人形机器人应用可能性时,管理层留下开放答案:“前沿技术融合,或是打开冶金、化工等场景的密钥。”
湘江财评
三德科技的故事,恰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微观样本——在看似传统的赛道里,用极致技术挖掘出“新质生产力”。短期看,政策红利与交付能力共振,业绩高增确定性较强;中长期,运维服务变现与出海突破将决定估值天花板。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抛出“每10股派现3元”方案,分红率达42%,股息率超3%。这在热衷扩张的科技股中实属罕见,既彰显现金流底气,也暗示管理层对股价“价值洼地”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