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加快推进应急供应链体系建设

查股网  2024-09-12 10:51  中船应急(300527)个股分析

转自:四川在线

核心观点

应急供应链体系的建立健全,标志着中国应急管理能力迈上新台阶,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保障。它不仅能够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重大风险挑战,还能推动相关产业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急供应链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必将成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变乱交织的背景下,构建高效、可靠、富有韧性的应急供应链体系,既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

所谓应急供应链,是对应急需求能够第一时间作出响应的特定供应网络。应急供应链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既是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加快构建应急供应链体系,既是现实需求,也是长远战略考量。

应急供应链体系的建设目标与基本架构

应急供应链体系建设应深入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韧性强大的应急供应链体系。

就目标而言,可分为近期(2025年)、中期(2030年)和远期(2035年)三个阶段目标。

近期目标(2025年):与“十四五”规划期末相对应,完善应急供应链基础框架,优化顶层设计和基础制度建设,全面推进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优化,显著提升关键领域应急生产保障能力,初步形成适应“全灾种、大应急”需求的应急供应链体系。

中期目标(2030年):基本建成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国家应急供应链体系,全面提高应急供应链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实现数字化转型,培育多个世界级应急产业基地,构建完善的应急物流网络。

远期目标(2035年):全面建成自主可控、安全高效、韧性强大的国家应急供应链体系,显著增强国家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能力,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为实现上述目标,应急供应链体系的整体框架应包括五个核心体系:确保关键战略物资储备与供应的战略物资保障体系;保障关键物资快速生产与转产能力的应急生产体系;实现应急物资高效调配与运输的应急物流体系;提供全面数据支持与智能决策能力的信息支撑体系;实现各部门各地区有效协调与联动的协同指挥体系。

提高应急供应链核心能力

为构建高效、可靠、富有韧性的应急供应链体系,应提高六个方面的核心能力。

一是提高战略物资储备能力。动态建设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建立科学完备的战略物资目录,涵盖粮食、能源、矿产、重要原材料、关键医疗物资等领域。优化全国性储备基地的空间分布,构建覆盖全国、布局合理的储备网络。创新储备方式,推行实物储备与产能储备相结合、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的模式。

推行“动态储备”机制,建立根据风险评估及时调整储备品类、规模和布局的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智能化储备管理系统,实现储备物资的实时监测、动态调节和科学轮换。加强储备物资的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储备物资检验、养护、更新制度,确保储备物资始终处于可用状态。

二是提高应急生产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强大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的应急产业基地,覆盖医疗卫生、食品、能源、矿产、制造等重点领域。建立健全重点行业应急转产机制,提高供应链的柔性和适应性。全面推广“柔性生产”模式,支持企业改造升级生产线,培训员工掌握多种生产技能,建立快速切换生产模式的管理机制。

加大对应急产业的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推动关键技术装备的自主可控,特别是在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建立应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应急产品标准体系,加强质量监督,确保应急产品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三是提高应急运输保障能力。打造全域覆盖、立体贯通的应急物流网络。在全国重点区域布局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应急物流枢纽,强化多式联运能力,实现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完善中央、省、市、县、乡五级物资储备布局,建立健全包括重要民生商品在内的应急物资储备目录清单,合理确定储备品类、规模和结构并动态调整。提高航空应急运输能力,建设专门的应急航空中心。发展智能化、自动化的应急物流技术,比如无人机配送、自动化仓储、智能调度系统等。

完善应急物流的标准化体系,统一应急物资的包装、标识、运输等标准。建立应急物流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社会物流资源的快速配置。加强应急物流人才培养,建立专业化的应急物流队伍,提高应急物流的专业化水平和响应速度。

四是提高应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打造应急供应链信息系统与指挥决策平台。构建覆盖全链条的应急供应链信息平台,实现从预警、决策到响应、恢复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建立统一的应急供应链数据中心,整合各部门、各地区的相关数据。系统推进“智慧应急”建设,建立符合大数据发展规律的应急数据治理体系,完善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灾情管理、统计分析、信息发布、灾后评估和社会动员等功能。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提高风险预警和决策支持能力。

开发智能化的指挥调度系统,实现资源、需求、运力等信息的实时共享和精准匹配。建立虚拟仿真系统,为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提供支持。强化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建立多重备份和容灾机制,确保在极端情况下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

五是提高应急供应链网络的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供应链网络结构,推动关键供应链多元化布局,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来源。加强供应链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建立供应链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定期开展脆弱性分析和压力测试。推动供应链的数智化转型,提高供应链的可视性和透明度。

发展绿色供应链,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影响。加强应急供应链的国际合作,参与全球供应链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包容、共享的应急供应链,增强抵御全球性风险的能力。建立供应链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定期评估和提高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

六是提高应急供应链科技创新能力。重点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兴技术在应急供应链中的应用。建立全国统一的应急物资数据库,实现物资需求预测和精准调配。加强重大复合灾害事故动力学演化与防控、重大自然灾害及灾害链成因、预报预测与风险防控等基础理论研究,提高应急供应链的科技支撑能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应急物流路径、提高仓储自动化水平。应用区块链技术提高应急物资溯源能力和供应链透明度。

重点发展应急物资新材料、智能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制定详细的技术路线图,明确技术发展目标和重点突破方向,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应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应急科技企业。

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应急供应链体系建设

完善应急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领导与推进机制。建立国家层面应急供应链体系建设领导与协调机制。从战略层面推动应急供应链体系规划、实施、监测与评估,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作为对地方和有关部门工作督查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确保各项目标如期实现。健全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研究制定《国家应急供应链管理条例》,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应急物资科学储备制度等。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专门的应急供应链金融体系,为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运输等环节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统筹区域与城乡应急供应链网络。应急供应链体系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地区的地理特点、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潜在风险等因素。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区域应建立统一的应急物资调配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协同联动。加强城乡应急供应链的衔接,建立覆盖城乡的统一应急物流配送网络,推动优质应急资源向农村延伸,缩小城乡应急保障能力差距。

深化应急供应链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治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产业大国,在全球应急供应链中扮演着“负责任大国”和“全球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角色。通过开展应急供应链合作交流,不仅能够增进国际友好关系,而且可以提升在全球应急管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应积极推动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国际应急供应链合作机制。双边层面,与主要国家建立应急物资互助机制;区域多边层面,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共建区域应急物流网络;全球层面,倡议建立全球应急物资协调机制、全球供应链合作与稳定机制等。

总之,应急供应链体系的建立健全,标志着中国应急管理能力迈上新台阶,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保障。它不仅能够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重大风险挑战,还能推动相关产业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急供应链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必将成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系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魏际刚;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