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环比暴增382%!开立医疗第二增长曲线即将爆发
(来源:医趋势)
2025年上半年,在历经逆风考验后,中国医疗设备行业终端招标开始复苏。根据医装数胜数据,1月-5月医学影像设备招投标(含超声、内窥镜)同比增速超100%,在行业细分领域里最高。
8月21日晚,开立医疗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取得营业收入9.64亿元,归母净利润4703.03万元,其中第二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3895.56万元,环比增加382.45%,盈利水平逐季改善。
2025年上半年,国内医疗设备行业终端招标逐步复苏,开立医疗的超声、内镜产品中标量同比增速高于行业平均;不过受前两年医疗行业整顿影响,市场中标与报表端收入增长存在一定周期差。
此外,开立在微创外科、心血管介入等新赛道的产品管线投入持续加码,研发等核心支出显著增加。这一布局,或将为其业绩增长释放更为强劲的动能。
机遇只留给有准备且有实力的人。
在超声和消化呼吸内镜双龙头之后,开立医疗已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能,且持续向高附加值医疗设备领域拓展。从当前布局看,公司在心血管介入与微创外科领域已完成核心技术储备与市场前期布局,相关研发与布局成果有望逐步转化为业绩增量,即将进入增长兑现的关键窗口期。
01、聚势破局 2+2战略构筑未来增长底气
目前,开立医疗已覆盖医用超声诊断设备、消化与呼吸内镜、微创外科产品、心血管介入产品四大业务矩阵;逐渐完成从内科到“内科+外科”,从诊断到“诊断+治疗”,从设备到“设备+耗材”的扩张。

并且通过细分业务的“2+2”战略与海外市场拓展齐头并进,为未来业绩增长奠定了基础。
开立医疗的“2+2”战略以“成熟领先管线筑牢根基、新兴领域驱动增量”为核心逻辑,通过超声、消化与呼吸内镜两大成熟业务提供稳定基本盘,叠加微创外科、心血管介入两大新兴业务的高增长潜力突破拓展市场边界,形成协同发展格局,为公司风险平衡与长期高增长奠定基础。
▎超声、消化与呼吸内镜——市场领先管线构筑稳健增长基石
作为公司深耕多年的核心业务,超声和消化与呼吸内镜凭借技术积累、产品矩阵及市场渗透,构成“2+2”战略的稳固基石,为整体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超声是开立医疗的传统优势领域,经过20余年研发投入,已形成覆盖高中低端、台式与便携式的全场景产品矩阵。
报告期内,C-Field+天工智能平台系列产品持续放量,超高端智能超声 S80/P80 系列搭载智能传感器、自动识别等先进技术,高端便携超声 X11/E11 系列提升便携市场占有率,临床解决方案覆盖全面。其技术优势(如单晶探头、AI 辅助诊断)和市场渗透力(国内市占率第二、全球第十)确保了业务的稳中有增,为公司提供稳定的收入基础。
消化与呼吸内镜是开立另一成熟支柱业务,已实现高、中、低端市场全覆盖。
2025年推出的全新4K iEndo智慧内镜平台,首次搭载超分辨成像功能,配备独立GPU 提升图像处理与AI运算效率,成为高端市场新增量。同时,公司结合超声技术优势,推出电子环阵超声内镜、支气管超声小探头等系列产品,形成综合解决方案,在国产内镜品牌中确立技术领先地位。随着国内消化道肿瘤早筛需求提升,该业务持续贡献稳定增长,是公司“基本盘”的重要组成。
▎微创外科、心血管介入——高增量新兴领域打开成长空间
微创外科和心血管介入作为公司战略布局的新兴赛道,凭借技术突破和市场潜力,构成 “第二增长曲线”,为长期高增长注入新动能。
微创外科是开立近年重点发力的领域。
2025年“凌珠”4K 3D荧光三合一腔镜影像平台获证,技术性能对标国际高端产品。此外,构建从设备到手术室场景的整体解决方案,差异化竞争优势显著。报告期内,该业务动能加速释放,与消化内镜共同构成第二增长曲线,成为收入增量的核心贡献者。
心血管介入作为开立医疗重点布局的高潜力领域,以血管内超声(IVUS)为核心突破口,凭借技术突破与市场攻坚形成独特竞争力。
其自主研发的V-reader系列IVUS设备及全球首款超宽频单晶复合材料一次性导管,不仅是国内首个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的IVUS产品,更以超宽频技术与成本优势强势打破外资垄断格局。2023年,该产品在省际联盟集采中成功中选,加速终端覆盖与入院落地;2025年上半年持续保持高速渗透,在国内冠心病诊疗需求攀升及IVUS纳入关键技术领域的政策加持下,将成为公司长期培育的核心增长极,未来潜力凸显。
而“2+2”战略的核心价值在于四大领域的技术协同与资源联动。
技术协同:超声和内镜的核心技术(如成像算法、AI辅助)向微创外科、心血管介入领域延伸(如超声内镜、IVUS 的超声技术复用),降低研发成本,加速新品落地。
资源共享:成熟业务的营销网络(国内渠道、海外本地化团队)为新兴业务提供市场基础,而新兴业务的高端定位进一步提升品牌力,反哺成熟业务。
研发共振:开立医疗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2.44亿元,占营收25.31%,高强度投入支撑四大领域技术迭代,形成“推出一代、储备一代”的产品梯队。
最终,打开长期空间,实现“稳健+高增长”的发展目标。
而微创外科作为这一战略的关键落子,未来将进一步与其超声、内镜业务形成“铁三角”竞争力。
02、临床需求为锚,产品实力为基
从市场看,根据沙利文数据,2024年国内微创外科设备市场规模超200亿元,年增速达15%,但硬镜市场70%仍被进口品牌垄断。在此背景下,开立医疗的差异化核心价值凸显。
国家卫健委等七部门2025年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来,中国二级、三级医院微创手术占比始终保持持续攀升态势。但横向对比更显张力:同期美国、欧洲、日本的微创手术渗透率已分别突破80%、75%和70%,与国内形成显著代际差距。
这种“加速追赶”与“巨大缺口”的双重势能,推动内窥镜等微创设备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刚需底座坚实,市场增速领跑,微创外科的未来增长空间可期。
业界熟知开立是超声领军者、消化与呼吸内镜龙头,却鲜少留意,这家企业早已在微创外科赛道布棋落子,经过多年深度耕耘,正迎来厚积薄发的关键期。
这一切,始于创始人陈志强在2006年的一个判断。他坚信,真正的技术领先不在于追赶市场热点,而在于为市场铺路。于是,开立医疗悄然启动微创外科的战略卡位。“十年磨一剑”,从初探内窥镜到全面进军微创外科,开立以“精准卡位、领势开拓”的节奏,一步步改写国产设备缺席高端市场的历史。
2016年,开立推出首款国产高清电子内镜系统HD-500,一举打破国外厂商在软镜领域的长期垄断;2019年,公司发布SV-M2K30系统进军硬镜,同时推出首台环阵超声内镜,悄然埋下“超腹联合、双镜联合”的战略伏笔。2021年,4K硬镜的发布,标志着开立正式开启“外科元年”。
而真正的爆发,正在当下。从2024年4K100系列和“精卫”系列两大平台化软硬镜摄像系统,再到2025年亮相的“凌珠”4K 3D荧光影像平台——开立已实现硬镜的全技术覆盖,完成了从单一设备供应商,向微创外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的全面进化。
更值得关注的是,开立是国内唯一一家集超声、内镜与腔镜三大影像技术于一体的企业。从成功研发国内第一个腹腔镜超声探头,到第一台一体式软硬镜一体摄像系统,再到去年底的智荟手术室整体解决方案,今年最强兼容性的“凌珠”3D 4K 荧光三合一多模态影像平台,快速整合了从设备到平台,从硬件到软件,从精准到智能,从普惠到高阶,从设计到交付的全链路产品和服务。
这一切背后,是高强度、持续性的研发投入。对开立而言,这不仅是企业战略,更是一份社会责任:实现微创外科设备的国产化与高端创新,最终服务中国医生、造福中国患者——这正是开立医疗在微创外科这条路上,坚持走了这么久的原因。
比起堆砌参数,临床口碑更具说服力;因此,开立医疗的解决方案始终以临床需求作为首要准则。
以2025 CMEF首秀即引爆全场的“凌珠”4K3D荧光三合一腔镜影像平台为例,如今已是各大医院手术室的“得力助手”。

“凌珠”是开立今年推出的新一代4K 3D 荧光三合一多模态影像平台,该产品以三大极致优势,重新定义了国产高端外科影像的性能标杆。
第一,极致的图像呈现。“凌珠”在实现4K超高清画质的同时,解决了清晰度与噪点控制之间的传统矛盾;其色彩还原真实、自然,3D立体感强且视觉舒适不易眩晕。
第二,极致的兼容性。“凌珠”首次实现了3D与荧光技术的完美融合,突破了以往肝胆外科医生“为荧光舍3D”、胃结直肠医生“为3D舍荧光”的临床困境。医生无需妥协,可在一次手术中同时享有三维立体视野和清晰的荧光导航,支持更复杂术式的开展。
第三,极致的性价比。“凌珠”以国际化品质结合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化,在不牺牲性能的前提下,为医院提供高价值回报。
而这些核心突破,甚至外资品牌也难以企及。陈志强向记者坦言,微创外科等新赛道的突破,依赖 “光、机、电、软、算” 多域技术的深度融合,而软件正是破局的关键 —— 这不仅是技术整合的中枢,更是开立实现对国际品牌弯道超车的核心密码。
比如“凌珠”在极限时间内满足临床迭代需求,其核心在于软件与硬件的深度协同 —— 通过软件算法优化图像处理、提升算力响应,解决了国际品牌在3D与荧光功能同时开启时“图像模糊”的技术瓶颈。
而以临床需求为锚,开立依托自身优势构筑起外科领域不可复制的差异化壁垒,并以领跑之姿,重新定义微创外科术式革新。
03、差异化壁垒为剑第二增长曲线在全球市场蓄势待发
微创外科手术中,医生最忌惮的是“看不见的盲区”—— 这正是临床长期困扰的“触诊缺失困境”。过去,腹腔镜镜头仅能观察表面,肿瘤深部浸润程度、与下腔静脉的距离,全靠医生经验“盲判”。而软硬镜切换的繁琐更添困扰,处理复杂输尿管上段结石时,硬镜难以抵达,软镜虽能到达却支撑力不足,往往需要反复进镜,既加重患者痛苦,也让医生操作负担陡增。
因此,兼具宏观视野与深部结构洞察力,能在单一视野内完成探查、定位、治疗全流程,已成为临床最迫切的需求。
通过摄像系统与腹腔镜超声、电子软镜、内科软件的深度融合,开立打造出业界独有的超腹联合、多镜联合完整专科术式解决方案,以及智荟手术室解决方案,精准直击临床痛点,堪称独步行业的“破局利器”。

超腹联合:超声引导下的腔镜手术,帮助外科医生实现脏器内部和病灶结构的透视,实时呈现组织内部的管道和病变情况,使微创手术更加精准化。已成为肝脏外科腹腔镜肝切手术的"金标准"。
多镜联合:软镜和硬镜联合,为外科传统的浆膜治疗手段注入黏膜诊疗新技术,给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增加全新视角,帮助外科医生全面、精确评估病变情况,使手术更加安全和高效。
智荟手术室解决方案:则整合手术设备、影像系统与患者信息,支持语音调取术前CT/MRI影像,解放医生双手的同时,通过运营数据分析支撑DRG/DIP管理需求,大幅提升手术室周转率。

支撑这些突破不仅是技术积累,还得益于开立“临床需求直连研发”的快速响应机制。技术与研发人员每周深度挖掘全国手术数据,直接对接医生一线反馈,既快速响应需求,更主动推动术式创新。
“两周完成产品升级”,在开立团队已不是新鲜事。正是这样的“临床-研发”共振,赋能软镜+微创外科成为驱动开立第二增长曲线爆发的核心引擎。
从业绩来看,微创外科与消化内镜共同构成的第二增长曲线已成为收入增量的核心贡献者。新赛道2025年上半年招标实现快速增长(部分翻倍),内窥镜及镜下治疗器具业务(含微创外科)的利润率显著提升。

而从全球增量市场来看,中国医疗市场的增长潜力固然值得期待,但海外市场的规模与成熟度更凸显其战略价值。
以微创外科领域为例,全球市场规模达超300亿美元,远高于中国市场,且渗透率高意味着稳定的需求基数,更形成了可预期的消费节奏,能为厂商提供持续可控的营收支撑。

当前阶段,中国创新医疗器械企业出海的最大挑战在于本地化不足与国际品牌壁垒;对此,开立医疗精准破局。
技术端,通过在德国设立全外籍研发中心,深耕技术本地化;优先在欧亚重点市场构建学术合作与渠道网络,凭借产品力(如针对不同人种解剖结构的定制化适配)与专业服务,突破品牌偏见,获当地专家认可。
市场端,“直销+经销”混合模式为依托,以高端超声、内镜新品为核心驱动力,推动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实现技术口碑与市场覆盖的双重跃升。
同时,深度参与全球行业学术盛会,在世界超声医学与生物学联合会大会(WFUMB 2025)等权威平台展出最新高端产品,围绕前沿主题开展学术研讨与实操课程,有力助推品牌在全球医疗领域的高质量升级。
观其过往,“精准入局、领势开拓、厚积薄发”的节奏,是开立医疗各个发展里程碑的最佳注脚。望向未来,手握技术专利、临床口碑与全球布局的开立,正以“长期主义”的深耕,让中国创新不仅照亮本土手术室,更在世界舞台上,奏响时代的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