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锐国际联合清华大学发布《2025年中国制造业出海人才白皮书》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姜业庆
日前,科锐国际联合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布《2025年中国制造业出海人才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深度聚焦机械设备、电子电气、汽车、新能源四大制造业支柱行业,通过多家名企调研与深度案头研究,剖析当今制造业出海的人才需求特征与管理挑战,解码全球化人才管理关键策略,旨在为企业提供破局路径和战略指导,助力其在全球市场中持续稳健发展。
从“走出去”到“站得稳”:中国制造业出海新格局与人才需求趋势
《白皮书》显示,中国制造业出海正呈现出多层次、多领域的蓬勃发展态势。高附加值、高科技制造业细分领域正成为制造业企业全球化的核心力量。在机械设备行业,中国企业已从依赖基建项目的被动出海模式,转变为主动在全球寻找市场空白的积极模式;电子电气行业,特别是消费电子领域,则通过高性价比和产品创新优势,采取“产品先行、品牌跟进”的策略,在拉美、非洲、东欧等新兴市场站稳脚跟;以光伏和储能为核心的新能源行业,正凭借技术优势和产能优势,迅速拓展海外市场;而在汽车行业,中国新能源汽车凭借技术和成本优势,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
受市场分布、企业出海阶段等因素影响,出海企业对于支撑业务拓展的人才需求也呈现出新的特点。《白皮书》指出,中国制造业海外人才分布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东南亚地区因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海外员工人数占比最高。而欧洲则因其技术领先、市场成熟,成为出海企业进军高端市场的首选之地。
从企业出海阶段来看,中国企业已经从单纯的产品“出海”或营销“出海”,走向品牌“出海”和研发“出海”,与之带来需求岗位的变化,从传统的销售、职能类岗位,逐渐扩展到生产运营、技术研发等关键领域,典型的岗位有汽车模具设计经理、工艺工程师、工厂总经理、供应链负责人、车身结构专家、自动驾驶测试专家等。此外,在人才流动及雇佣模式方面,海外人才呈现出流动多向发展及灵活用工比重加大等多维特征,为出海企业提供了更多元化的人才选择和管理方式。
人才出海“拦路虎”:成本、文化、招聘与人才发展的多元挑战
企业出海之路并非坦途,而是充满了重重挑战。地区冲突、贸易保护主义等外部因素增加了制造业产品出口的成本和难度,而人力资源方面的挑战更是成为制约企业国际扩张的关键因素。
《白皮书》指出,在成本把控方面,企业出海需要面对海外公司设立的资金和时间成本、员工迁居成本、全职及灵活用工的雇佣成本等多重压力。文化差异则是企业出海必须跨越的另一道难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员工在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工作习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如果企业无法适应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管理困难、员工不满情绪等问题,进而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员工稳定性。
在人才吸引和获取方面,企业面临着人才市场认知不明晰、招聘渠道效率低下、高端人才缺口较大等挑战。
精细化策略:解锁全球化人才管理的制胜之道
为了在全球市场中稳固地位并持续拓展,企业必须采取一系列精细化的策略,以有效应对出海人才管理中的复杂挑战。《白皮书》深入剖析后,为企业全球化人才管理提供了制胜之道,主要包括精准定位、灵活调整、文化融合与技术赋能四大方面。
科锐国际高级副总裁、国际化业务负责人陈崧表示,公司海外属地化团队拥有400名熟悉当地市场、薪酬机制、法律法规、文化习俗的专业顾问,为企业提供海外人才战略咨询诊断、多渠道人才获取、雇主品牌和EVP诊断优化以及技术平台和工具应用分析于一体的全球化人才配置解决方案,同时,国内团队与旗下海外公司紧密协作、高效协同,多维度支持了金融、汽车、大健康、高科技、智能终端等中国出海企业及海外本土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供应链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