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威复材包头项目一期投产 瞄准碳纤维高端民品市场
转自: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王僖
6月6日,国内碳纤维领军企业光威复材“四年磨一剑”的重点项目——内蒙古光威碳纤维产业化项目(简称“内蒙古光威项目”或“包头项目”)一期正式投产。
根据光威复材当晚发布的公告,内蒙古光威项目计划总投资21亿元,实现年产高性能碳纤维1万吨,其中,项目一期建设年产4000吨高性能碳纤维产能,主要生产高性能和低成本兼具、满足民用工业领域的碳纤维产品。
光威复材董事长卢钊钧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碳纤维为核心,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是光威复材的整体战略,内蒙古光威项目则是公司瞄准高端应用、加码民用碳纤维市场、进一步增强军民协同发展的重要布局。”
成本优势显著
在近两年国产碳纤维行业经历短时间内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市场供需失衡的背景下,光威复材包头项目的投产备受市场关注。
“包头项目在2019年宣布产能规划时,秉持‘量需而供、保证自用’的原则。”卢钊钧说,尽管项目2020年开工建设后,行业竞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公司紧抓碳纤维技术最前沿,完善自身全产业链布局,同时以应用端需求为牵引,尽快将民用领域碳纤维供应能力建设起来的初衷从未改变。
选择将项目落在内蒙古包头,最重要的考虑之一是降低能源成本。光威复材子公司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董事长丛宗杰对《证券日报》记者说,碳纤维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相比威海基地,包头项目无论是用电还是用气等方面的能源成本都要低很多。如此一来,就大大提升了该项目的成本竞争优势。
6月6日上午,《证券日报》记者实地探访内蒙古光威项目,在碳化1号车间,宽敞洁净的厂房内,并没有因规模庞大的产线上在进行低温和高温碳化原丝的生产,而有一丝闷热感觉。“这与威海基地的部分早期产线形成鲜明对比。”丛宗杰介绍说,背后是因为内蒙古光威项目应用了最新的余热回收利用等技术。
“威海碳纤维生产基地20多年来的经验积累,几乎都应用在包头项目的建设上,同时威海基地因场地受限等原因无法改善的生产难点、痛点问题,也在包头项目中进行了有效地规避和改善提升,也让绿色发展理念充分融入到生产线全过程。”丛宗杰说。
此外,内蒙古光威项目的原丝和碳化生产线均由威海光威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研发制造,实现了原丝卷绕机、氧化炉、低温碳化炉、高温碳化炉、碳丝卷绕机等核心装备完全自主保障。内蒙古光威项目目前已实现全线开车,生产线试运行以来已稳定运行150天以上,产品合格率达98%。
卢钊钧表示:“后续二期6000吨的建设要先看一期的运行情况,一期已经把配套的基础设施、附属工程等建好了,项目二期建设主要是生产线的复制,比较简单。”
做高端产品和高端市场
尽管项目建设初衷未改,但应用方向却在建设过程中进行了优化调整,从过去主要为解决公司自身风电碳梁业务的大丝束碳纤维供应,向致力于高性能碳纤维研发与生产,面对的主要是压力容器、碳碳复材、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众多碳纤维高端民品应用领域的客户。
内蒙古光威项目展厅里,公司综合展示了项目可生产的各种规格型号的产品,并以部分具体实物或模型的形式,展示出产品下游广阔的应用空间。卢钊钧说,针对现阶段的行业竞争格局,公司观察市场趋势,重点就是要瞄准高端民用,主攻如C919大飞机、低空经济、氢能源等应用领域布局市场。
“我们会坚定往产业链下游走,做好高端复合材料,形成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尽量不陷入低成本竞争的红海里,当然,我们还是会努力持续降成本。”卢钊钧如是说。据介绍,包头市当地围绕碳纤维应用端的产业链构建也正在加速中。
此外,丛宗杰介绍,相比于威海基地,包头项目的产线及产能将可实现“两个柔性”,即丝束柔性和产品柔性,柔性生产线可兼顾多系列产品。而包头项目的顺利投产,也让公司得以从过去被动地“跟跑”,到后来实现与国际行业巨头的“并跑”,进而实现依据市场需求的积极调整超越。
针对碳纤维行业目前面对的短期下滑和行业竞争白热化的态势,卢钊钧说:“碳纤维行业有其固有的产业特点,我们相信行业需求的下滑是短暂的,行业会依靠自身产业发展规律得到恢复,未来碳纤维将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编辑 张昕 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