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伦股份:逾期支付9406万补偿款,高管“有担当”变“失信”

查股网  2025-09-23 06:17  凯伦股份(300715)个股分析

(来源:财评社)

出品 | 财评社

文章 | 宝剑

编辑 | 笔谈

2025年9月1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一纸监管函,将江苏凯伦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伦股份”)董事长钱林弟与董事李忠人推上风口浪尖。这份编号为创业板监管函〔2025〕第118号的文件,直指二人未能履行四年前作出的公开承诺,导致高达9406.72万元的补偿款项逾期未付。这一事件表面上是个人信用的崩塌,实则深刻揭示了A股市场在风险传导、公司治理与监管执行层面的系统性脆弱。

时间回溯至2021年10月22日,彼时HD集团债务危机全面爆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风雨飘摇。作为HD供应链上的建材供应商,凯伦股份亦深陷其中。根据公司披露,截至当日,其对HD集团及其成员企业的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余额合计达18832.72万元。面对可能引发的巨额资产减值与市场恐慌,钱林弟与李忠人作为公司核心高管,联合公开承诺:若该笔款项在2022年12月31日前无法足额兑付,由此产生的全部资产减值损失将由其个人承担,并分三期于2023至2025年逐年支付,支付比例分别为实际损失金额的20%、30%和50%,支付时间为各年度审计报告出具后60个工作日内。

这一承诺在当时被市场解读为“负责任”的典范。它传递出一种姿态:管理层愿与公司共进退,以个人财富为公司风险兜底。此举一度稳定了投资者情绪,避免了股价的断崖式下跌。资本市场向来青睐“担当型”高管,尤其是在行业寒冬中挺身而出的“英雄叙事”,往往能换来短期估值修复。然而,四年之后,当第三期补偿款到期,所谓的“担当”却暴露出其背后不堪一击的现实基础。

根据交易所披露,截至2022年12月31日,凯伦股份对HD应收款项已确认全额资产减值损失,金额为18832.72万元。按照承诺,钱林弟与李忠人应分别承担相应份额,并在三年内分期支付。其中,第一期支付3766.54万元,第二期支付5649.82万元,第三期支付9416.36万元。前两期合计9416.36万元已如期支付,看似履约良好。但截至目前,第三期款项中仍有9406.72万元逾期未付,其中钱林弟个人尚有7990.64万元未支付,李忠人则有1177.25万元未支付。这一数字几乎等同于第三期应付款总额,意味着最后一期补偿近乎“断供”。

这一结果令人震惊。高管在前两年尚能履约,为何在最后一年突然“失能”?是个人财务状况急剧恶化,还是从一开始就缺乏可持续的支付能力?更值得追问的是,如此巨额的个人补偿承诺,其资金来源是否经过审慎评估?是否具备法律上的可执行性?在2021年作出承诺时,市场并未对此提出足够质疑,监管亦未要求披露详细的资金安排或履约保障措施。这使得“兜底承诺”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信心喊话”,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对冲机制。

深交所在监管函中明确指出,钱林弟与李忠人的行为违反了《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第8.7.1条关于“诚实守信,严格履行承诺”的规定。然而,这一条款的约束力在现实中极为有限。它属于自律性规范,缺乏强制执行力。交易所可以出具监管函、进行通报批评,甚至建议立案调查,但无法直接划拨高管个人资产。若承诺人拒不支付,公司只能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追偿。而诉讼周期漫长,执行难度大,即便胜诉,也可能面临“执行难”的困境。换言之,高管的承诺在法律层面近乎“软约束”,其履行与否,高度依赖个人道德自律,而非制度保障。

这暴露出当前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深层矛盾。上市公司高管在经营决策中拥有高度自主权,可决定重大投资、客户授信与财务安排,但在承担决策后果时,其个人责任却缺乏有效追索机制。当企业因过度依赖单一客户(如HD)而陷入危机时,高管可通过“兜底承诺”暂时平息市场怒火,但若后续无力履约,受损的仍是公司资产与股东权益。这种“权责不对等”的现象,本质上是对中小股东的二次伤害。

更为严峻的是,此类“兜底承诺”正在扭曲资本市场的风险定价机制。投资者在评估企业价值时,本应基于其基本面、财务健康度与行业前景。然而,当高管一句“我来兜底”就能暂时稳住股价,市场便可能忽视企业的真实风险。凯伦股份在2021年承诺发布后股价一度反弹,便是明证。但这种“承诺溢价”是虚幻的,一旦承诺无法兑现,股价将面临更猛烈的修正。事实上,自HD危机爆发以来,凯伦股份股价已较前期高点下跌逾70%,投资者最终仍为风险买单。

此外,此类承诺还可能掩盖企业治理的深层问题。凯伦股份对HD应收款项高达1.88亿元,占其当年营收比重显著,反映出其客户结构高度集中,抗风险能力薄弱。高管的“兜底”行为,某种程度上延缓了公司进行战略调整、优化客户结构的紧迫性。它让企业误以为风险已被“锁定”,从而错失转型良机。当外部环境持续恶化,个人承诺难以为继时,企业已陷入更深的泥潭。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凯伦股份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A股市场频现“兜底增持”“业绩补偿”“亏损包赔”等承诺式操作。这些承诺往往在市场低迷或公司危机时刻出现,短期内提振信心,长期却埋下隐患。历史数据显示,真正能完全履约的案例凤毛麟角。多数承诺最终沦为“空头支票”,成为高管逃避责任的“遮羞布”。监管层虽多次警示,但始终未建立系统性的承诺履行监督与追责机制。

投资者亦需从中吸取教训。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高管的“个人信用”不应被视为投资安全垫。真正的投资决策应基于对企业基本面的深入分析,包括其客户集中度、应收账款质量、现金流状况与公司治理透明度。那些过度依赖“人治承诺”而非制度建设的企业,往往在危机来临时暴露最大风险。凯伦股份的投资者,正是在“高管兜底”的幻象中,低估了企业的真实脆弱性。

要破解这一困局,必须推动从“人治承诺”向“制度兜底”的转型。首先,上市公司应建立更为审慎的客户信用管理制度,对大客户设置授信上限,并引入第三方担保或资产抵押机制,从源头控制风险。其次,任何涉及重大财务补偿的高管承诺,必须经过董事会审议、独立董事发表意见,并提交股东大会批准。承诺内容应包括明确的资金来源说明、履约担保措施(如股权质押、设立共管账户)及违约赔偿条款,确保其具备可执行性。

凯伦股份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担当”如何异化为“失信”的典型案例。钱林弟与李忠人前两年的履约,或许确有诚意;但最后一年的违约,则彻底暴露了承诺背后的脆弱逻辑。资本市场不缺口号,缺的是制度。当“兜底”不再依赖个人道德,而是嵌入公司治理与法律框架之中,投资者才能真正获得保护,市场信用才能得以重建。

9406.72万元的逾期,不仅是两位高管的个人债务,更是整个市场信用体系的一道裂痕。修复它,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豪言壮语”,而是更严密的制度设计、更严格的监管执行与更理性的投资者认知。否则,今天的凯伦股份,或许就是明天另一家公司的预演。在风险频发的时代,真正的担当,不在于危难时刻的“我来负责”,而在于日常经营中的“制度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