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集团新书《杭州模式:DeepSeek与中国算谷》正式面世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周雪松
2025年4月22日,“人工智能时代与杭州模式学术研讨会暨《杭州模式:DeepSeek 与中国算谷》新书发布会”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成功举办。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执行主任万光龙在致辞中表示,《杭州模式:DeepSeek 与中国算谷》是作者深入杭州科技与产业一线,通过深入解码本土科技企业的系统实践,系统梳理了数字经济与人文精神协同发展的杭州经验。本次研讨会聚焦文化耕耘、制度赋能、战略竞争、创新无界等核心议题,探讨技术创新与城市文脉的共生机制。
中信出版集团首席专家乔卫兵介绍了该书的策划缘起与调研过程。他表示,调研形成的最大共识就是,杭州之所以能成功,能成为一种独特的模式,能成为中国的算谷,是浙江省、杭州市长期坚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制定的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长期发展战略,坚持服务型、创新型、友好型政府,坚持重视人才关爱人才,坚持发扬企业家精神,坚持完善资本市场,坚持长期培育创新型科技型产业生态的结果,杭州模式基本实现了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友好共处,初步形成了“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杭州模式是人工智能时代未来城市的新样本,为中国科技产业突围崛起提供了有益借鉴,同时也为全球城市科技创新发展贡献了宝贵经验。
浙江省机器人协会会长俞晴在致辞中表示,杭州今天的模式不是一天造就的,跨了几个年代,包含几任领导在浙江、杭州的发展。协会成立十年多来,已有近千家海内外单位,在机器人技术、产业、人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与合作。
著名经济学家朱嘉明在发言中强调,《杭州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 “基于田野调查的杭州科技创新生态全景扫描,人工智能时代未来城市的新样本”。他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科技前沿快速迭代,杭州需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政府与市场互动机制、人才培育等方面深化探索,尤其要关注青年人才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发展,将杭州打造成可持续创新的全球样板。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风险资本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红色文化传承发展专业委员会会长杨志作为 “五六七八九调研团” 团长,分享了跨代际调研的独特视角。她提出,杭州模式的成功源于科技企业家的先锋作用、政府 “店小二” 精神与文化生态的有机融合。她特别强调,杭州需在生命科学(BT)与信息技术(IT)的交叉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延续 “有效市场 + 有为政府 + 有机社会” 的协同优势。
《杭州模式》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风险资本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胡宇东回顾了 2025 年 2 月在杭州的实地调研历程。团队深切感受到杭州 “求真务实” 的创新氛围:企业以技术硬实力开拓市场,政府以 “最多跑一次” 改革践行 “以人民为中心”,形成了 “规范、智能、有温度” 的政务服务生态。他特别提到,滨江区行政审批中心 “今日平均受理时长 7 分钟、等候时长 5 分钟” 的细节,彰显了杭州对民生体验的极致关注。
《杭州模式:DeepSeek与中国算谷》作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典系统阐释了书中核心观点。他指出,杭州模式的独特性在于打破了政府与市场的二元对立,形成 “鱼水共生” 的协同关系:政府精准把握产业动态,企业聚焦全球前沿创新,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生态构建。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源于信息效率革命与价值共识的双重支撑 —— 政府公务员对产业的深度认知、企业家 “创造伟大事业” 的使命感,共同构成了杭州创新的内生动力。

面对国际竞争,刘典强调杭州的战略价值:作为 “全球创新竞赛的前沿阵地”,杭州的创新实践不仅关乎城市发展,更涉及中国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竞争力。书中特别聚焦中美创新竞赛背景下杭州的机遇与挑战,提出需在基础科学突破、产业生态协同、国际人才竞争等维度持续发力。
朱嘉明、杨志、俞晴、万龙光、卫兵等共同为新书庄重揭幕,标志着《杭州模式:DeepSeek与中国算谷》正式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