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特塔化简为繁,阿森纳弄巧成拙
新战术、新阵型和新主力,三轮打完并没有给阿森纳带来上赛季初期令人惊艳的新意,反倒在主场战平富勒姆之后,引发一系列的批评。
阿尔特塔到底想干什么?
他一直在寻找解决方案,尤其上季最后阶段乏力,面对低位防守球队缺少更多进攻手段后——领跑联赛246天,真正被曼城翻盘,不是联赛两回合输给曼城,是4月主战南安普顿、客战西汉姆联、客战利物浦的三连平,以及5月客负诺丁汉森林和主负布莱顿。
卡塔尔世界杯之前,两翼齐飞的快打旋风,在萨利巴伤停、防线不稳之后,已经不足以完全压制对手,反倒是在中场失去球权后,很难压制对手的反击。
赖斯、哈弗茨和廷贝尔三大引援,是阿尔塔特对阵容的补强,是对前中后场的实力提升,却未必是战术整体性颠覆。
在组织战术上,他希望能将控球再提升一步,将边后卫内收做得更好,并且能让进攻变得更加灵活流畅。
然而联赛三轮打下来,过程完全不如设计那么理想。
阿尔特塔的设计起点,是从后场向前推进的启始路径。上赛季更多是萨利巴到后腰托马斯这条路径,通过中场再分向边路。
新的战术设计里,则是更快分球到边路,攻入进攻三区,再寻找边中结合。
因此上赛季阿森纳持球进攻时,中后场往往是3-2站位:左后卫津琴科内收为中前卫,和托马斯形成两人中场站位,身后是左后卫加布里埃尔、右中卫萨利巴和右后卫本·怀特。怀特也会不时提位进入中场,变成2-3站位。
新赛季的后场站位,则变得过于灵活,或者过于不固定。或因为伤病——津琴科伤停、或因为转会——加布里埃尔是否留队的疑问,于是上赛季仍算清晰的3241阵型,变成了有些模糊的3133,甚至随时还可能发生其他变异。
阿尔特塔在访谈中,透露过“要根据对手打法来灵活调整”——要实现主教练意图,就要求整个中后场频繁换位、每个球员都不断转换角色,在观察对手应对的同时,来调整自己。
这是极高的战术要求,也许就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极致体现。然而在给对手提出更多问题的同时,也在给自身增添更多疑问。
和富勒姆上半场,那种高度频繁的换位和移动,让人难以判断阿森纳到底踢的是什么阵型。繁复到了这种程度,对手肯定会有各种困惑,可即便经过一段时间训练的本队,同样也人人都有困惑。
托马斯作为起始右后卫,还要扮演防范对手反击时右中卫、组织进攻向前时中前卫等多重角色,并且这种角色转换,常常要在几秒钟完成。
开场丢球,当然和阿森纳习惯性开场疏忽懈怠有关,但这时托马斯前提到中前卫、本·怀特右移到右后卫、萨卡接球被对方左后卫身后强顶时,顺势回传,传向的正是右后腰区域,而阿森纳恰恰在开场一系列换位中,此处出现一片空缺。
前场也在不断换位——厄德高、特罗萨德和哈弗茨都在扮演假9号,马丁内利时不时要收到中前卫位置上接应。
兵无常势到了这种地步,给自己带来的困惑,要比给对手制造的麻烦还大。球员的踟蹰和迷惑,数据都难以统计出来,但每个球员在中后场持球后、寻找队友过程中的犹豫,中前场各种中短传的失误,都能在阿森纳球员焦躁慌张的面部表情里找到依据。
下半场阿森纳的进步改观,就是化繁为简,回到上赛季明确打法序列——中锋恩凯蒂亚顶上对方两个中卫、津琴科和维埃拉在中场中路快速接应球并且向前传递。
进攻不再拘泥于后场—边路的呆板路径,阿森纳的进攻节奏反倒提升了起来。
最后帕里尼亚的扳平进球是意外,也是阿森纳两个赛季定位球攻防都明显退步的结果——擅长控球和边中结合的渗透型球队,角球战术应该有更多组合办法。
不过从整体战术选择上,阿尔特塔希望球队进攻更加流畅灵动,实际效果却走上了化简为繁的极致理想化道路。
场上执行战术的球员,肯定有战术思维和主教练同频道的,然而在平均心率180-200的无氧竞技状态下,越清晰明确的战术,才会越有效。
第四轮迎战曼联,繁简之间,阿尔特塔必须要做出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