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股动态丨金丹科技拟发行7亿元可转债 “攻关”乳酸产业链一体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陈红霞 实习生崔源 武汉报道
随着国家层面“限塑令”、“禁塑令”的不断细化和落实,可降解塑料行业迎来了新的机会。
7月14日,金丹科技(300829.SZ)发布可转换发行的网上发行中签率及优先配售结果公告,金丹转债本次发行不超过7亿元。
而此前,金丹科技表示,可转债募集资金中的5.5亿元拟用于年产7.5万吨的聚乳酸生物降解新材料项目,项目预计建设时长24个月,该项目有助于推进公司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7月14日,华安证券化工首席分析师王强峰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一体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比较明显。随着新增项目的投产,金丹科技有望形成玉米控制成本—乳酸托底利润—丙交酯/聚乳酸拉动利润增长的商业模式。”
但同时,另一轻工行业证券分析师也表示,“目前聚乳酸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还是在餐饮行业,例如吸管、淋膜纸外包装等。另外,在塑料袋中也应用得比较多。相较而言聚乳酸在地膜等领域中的应用较少。”
从行业整体来看,应用场景的市场规模还在继续扩大。
发行7亿元可转债意欲何为?
7月10日晚间,金丹科技发布公告,拟发行总额不超过7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初始转股价格为20.94元/股。
金丹科技还指出,本次募投项目的实施,公司的乳酸产业链相关核心技术及现有业务的应用领域将得到拓展。同时,该项目采取“乳酸—丙交酯—聚乳酸”的工艺生产路线,公司已实现了前段技术路线的工业化生产。
这是金丹科技上市以来第一次通过可转债方式融资。
2020年,金丹科技公开募股之初,也涉及“年产1万吨聚乳酸生物降解新材料”项目,但并未启动该项目,公司称彼时公司高纯度乳酸产能紧张,“为降低募集资金的投资风险并基于乳酸产能匹配性角度考虑,公司没有立即启动该募投项目的建设。”
随着子公司金丹生物“年产1万吨L—丙交酷项目工程”建成并投料试车,以乳酸为原料生产聚乳酸中间体丙交酷工艺路线打通,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生物降解材料未来市场前景,考虑到投资的规模效应,公司管理层认为有必要在原先设计的1万吨聚乳酸产能基础上进行产能扩充。
本次发行完成后,金丹科技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负债规模将有所提高,资产负债率由45.33%提升至56.13%。
公司透露,在募集资金到位之前,该项目会先行投入建设。此前,在回复投资者对于今年一季度在建工程金额增加1.8亿元的疑惑时,公司曾表示,“数额变化系年产6万吨生物降解聚酯及其制品项目、年产7.5万吨聚乳酸生物降解新材料项目在建工程投入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乳酸市场竞争加剧,且原料玉米、煤炭价格波动较大,但金丹科技业绩“逆势增长”,实现营收15.35亿元,同比增长6.41%,归属净利润1.32亿元,同比增长2.36%。其主营产品乳酸盐的营收提升25.68%,是带动其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
但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3.24亿元,同比减少14.12%,归属净利润为1554.36万元,同比下降64.01%,扣除非净利润为1358.32万元,同比减少66.20%,经营现金流净额为-2469万,同比减少219.11%。
对此,金丹科技表示,“今年第一季度乳酸系列产品相比去年同期销量、售价下降,同时公司主要原辅材料玉米、煤炭价格相比去年同期上涨。”
降塑市场迎来新机遇
聚乳酸系乳酸单体经脱水缩聚所形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是一种典型的合成类可完全生物降解材料,作为近些年出现的一种环保绿色的新型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在纺织、塑料、包装、农用地膜、现代医药、3D打印等新兴应用领域具有应用前景。
2020年,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该《意见》的出台,以2020年底、2022年底和2025年为三大关键时间节点明确了‘限塑禁塑’的具体时间表,可降解材料的使用量有望持续增加。”王强峰表示。
2023年5月16日,商务部、发改委联合发布《商务领域经营者使用、报告一次性塑料制品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商品零售、电子商务、餐饮、住宿、展览等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禁止、限制向消费者提供塑料制成的不以重复使用为目的的制成品。
在政策推动下,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迎来发展契机。中商产业研究院研究报告称,中国生物降解塑料的消耗量稳步增长,2022年生物降解塑料的消耗量增至65.34万吨,预计2023年中国生物降解塑料消耗量将超90万吨。
目前,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包括聚乳酸(PLA)、聚羟基烷酸酯(PHA)等;石油基生物降解塑料包括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己内酯(PCL)等。
王强峰指出,“聚乳酸优势在于具有良好的防潮、耐油脂和密闭性,其降解产物可参与体内循环,具备生物相容性好、环境友好的特点。同时,聚乳酸的耐热性和力学强度较高,是目前最具前景的可降解塑料品种之一,在硬质材料领域占绝对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国内聚乳酸市场高度依赖进口,国内企业未能突破丙交酯和聚乳酸核心技术的开发。不过近几年,国内企业陆续取得突破。
王强峰表示,PLA制备分为“一步法”和“两步法”两种工艺,工业上采用的主要是两步法,产业链技术难点在于丙交酯的合成和纯化。其工艺过程复杂、成本较高、技术壁垒也较高,是制约产能扩张的关键环节。
“欧洲和北美是聚乳酸最大的市场,亚太地区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从海内外领先企业的历史沿革来看,聚乳酸生产企业对万吨级产线的深刻理解需要近十年时间的琢磨,目前也尚未形成类似于传统化工品工艺包式的技术扩散。因此丙交酯技术突破的意义重大,国内厂商例如金丹科技、海正生材、安徽丰原等都具备了两步法制作工艺。”王强峰说。
此前,金丹科技在回复深交所的问询函中表示,公司目前拥有15.5万吨乳酸产能,其中高纯度乳酸产能达11万吨,基本满足本次募投项目聚合级L-乳酸的需求。不过,丙交酯技术上的突破并非“终点”。突破丙交酯开环聚合法工艺后的金丹科技,拟与苏尔寿化工有限公司(SULZER Chemtech)签订合同,引入其丙交酯聚合生成聚乳酸的关键设备及相关技术,扩建年产7.5万吨聚乳酸产能。
但同时,上述轻工行业证券分析师向记者表示,“目前聚乳酸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还是在餐饮行业,例如吸管、淋膜纸外包装等。另外,在塑料袋中也应用得比较多。相较而言聚乳酸在地膜等领域中的应用较少。”
限制下游替代意愿的部分原因与聚乳酸生产成本较高相关。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委会披露,传统塑料PE、PS、PP的市场价格在0.8-1.4万元/吨,而聚乳酸的市场价格在2.5万-2.9万元/吨,高出传统塑料一倍以上。
聚如如咨询的数据显示,去年8月至今,聚乳酸PLA的价格呈波动下降趋势,今年4月一度跌至2.25万元/吨,之后小幅回升至2.28万元/吨。一位聚乳酸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目前聚乳酸含税出厂价格按照光学程度定价每吨2.2万-2.4万元。
上述轻工行业证券分析师认为,“未来在不同材料的比较中,如果聚乳酸材料的性能有优势的话,下游也不得不承担该种材料所带来的高成本。另外,下游厂商可能会需要更新一些设备,但是引进新设备的费用并不算很高昂,对现有设备更新和改造成本也比较低。”
(作者:陈红霞,崔源 编辑:骆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