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强市,南京重构版图
□ 仇惠栋 周敏
产业是城市经济运行的根基和命脉,也是推动城市蓬勃向上的核心动力。产业版图上破与立、攻与守,关键处的腾挪转换,彰显的是一个城市的锐气和定力。
6月15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产业强市建设推进会,发布《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会议鲜明提出,要积极应对当前形势,强化新时期、新阶段全市产业的顶层谋划,推进产业强市战略,不断壮大“4+2+6+6”产业集群。
看似简单的“加法题”,实则大有乾坤。四大支柱产业重回政府行动计划,转型再出发。“2+6+6”创新型产业集群“纲举目张”,一方面要聚力冲刺打开突破口,另一方面则是全力追逐风口捕获“增长极”……
锚定高端化,筑牢“压舱石”
“2022年钢产量行业第21位、利润第11位,实现营业收入1884亿元。”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会上获颁“2022年度南京市工业总产值十强企业”奖牌,南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一新介绍,南钢在做强主业的同时,聚焦新产业布局,先后投入160亿元搭建了新材料、新智造、新能环、新互联等五大高端产业板块,在全球控股35家高科技企业,拥有上市企业3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8家。
这次会议把最多的席位留给了企业家。大会为2022年度全市地方税收综合贡献十强企业、工业总产值十强企业、服务业营收十强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性企业,以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代表授牌或颁发证书。更多以往不“显山露水”的制造业企业和南钢一样,站到了舞台中央。
尽管从经济发展长期规律来看,大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制造业占比会逐步下降。但这一过程不宜过快、过早下降,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大城市的共识。
日前,上海市发布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将继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末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高于25%。广东省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30%以上,作为创新城市翘楚的深圳,制造业占GDP比重依然超过30%。浙江省则提出,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比重预期由2020年的32.7%提高至33.3%左右。
对于制造业中的传统产业,众多城市经历了更长时间的再认识过程。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南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四大支柱产业,在全市工业总产值和制造业纳税中都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
2022年南京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9.3%。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一比重显然还有提升空间。
这次《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年,南京要打造长三角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届时GDP总量将超过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稳定在30%以上。
“传统优势产业是产业强市建设的基石,要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南京市委此次鲜明提出,要避免“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的误区,用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传统制造焕发新的生命力。
《行动计划》指出,巩固四大支柱产业传统优势和整体带动性。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延长电子信息产业链条,增强多领域产业竞争新优势;推进汽车产业结构化调整,通过深化汽车龙头企业合作,优化产品结构,壮大汽车产业规模;加快石化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强化与龙头型石化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快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和产业向下游高端产品链延伸;推动钢铁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推进钢铁企业加快转型和空间优化……
作为第一个企业代表发言,黄一新的发言刷新了与会者的“刻板印象”——扬起“创新驱动、数智化转型、新产业裂变”三条高成长发展曲线,南钢正聚力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企业。目前拥有柏中环境、中荷环保、金瀚环保等核心企业,涵盖水废、固废、气废处理及能源领域,项目遍布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正成为行业领先的环境解决方案综合服务商。
从简单的“减法”,到如今的“加法”,其背后是城市对支柱产业价值的全新审视,力图捕获的是产业向高端攀升的“乘数效应”。
这一判断有规律和先例可循。从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看,由传统产业转型而来的杜邦、巴斯夫、英国石油等跨国公司,正为新一代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提供重要材料,成为高端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支撑。
聚力破局点,冲刺“世界级”
“过去多年,我国很多工业基础设施、大量采用国外操作系统。这叫‘把大树种在别人的土地上’,一旦被‘卡脖子’就会连根拔起。”南京翼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李拓在会上介绍,作为一家做工业实时操作系统的企业,公司2006年从雨花台区中国(南京)软件谷起步,操作系统敲下第一行原始代码,不借助任何国外的操作系统内核技术,开发了面向工业领域的大型实时操作系统“SylixOS”,成为国内第一款内核完全自主、整体自主化率最高的国产实时操作系统。目前近1000家用户中,有南瑞、埃斯顿、十四所等本地伙伴,也有国家电网、中国铁路、中国星网以及各大运营商。
放眼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聚集涉软从业人员约85万人,重点涉软企业有4000家左右,其中营收达百亿元企业就有9家。相比之下,2022年,南京翼辉公司签约金额7000万元,同比增长70%,论体量仍是“小而美”的公司,却被这次大会格外青睐。市领导现场为它打广告——“希望更多企业和翼辉交流合作”。
“杭州做的是数字产业化,我们南京更应该做强产业数字化,发展我们自己的工业数字基座。翼辉的操作系统就是工业的数字基座。”李拓说,在国内,工业操作系统不到1000亿元的产业规模,但是作为基座向工业装备以及智能制造场景衍生,可以扩大到数十万亿级的市场规模。
布局长远,一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爆发力是关键。《关于南京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一针见血地指出,除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等产业外,南京大部分重点产业还缺乏具备产业格局控制力和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
与之相印证的是,去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公布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名单,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入围。2022年,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规模约8000亿元,同比增长8.9%,位列全省第一、全国前列。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680亿元,省内第一,国内领先。
靶向聚焦,拉长长板。南京市提出,谋划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增强两大优势产业集群全球竞争力。具体而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群要巩固既有优势,加快发展高端工业软件,全链布局信创产业,打造万亿级世界级产业集群。新型电力(智能电网)产业集群则要保持智能输变电、调度自动化、智能变电站系统等环节整体实力全国领先,加强关键新兴技术研发突破,打造国内领先的5000亿级世界级产业集群。
培植新势力,捕捉“增长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产业正以颠覆性技术重塑新经济形态。面对新赛道、新风口,城市如何抉择?
南京市提出,要避免“发展新兴产业一哄而上”的误区,坚定不移突破有基础有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提出要拼抢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航空航天等6大新兴产业集群国内制高点,抢占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储能与氢能等6个引领突破的未来产业新赛道。
抢先布局的背后,是南京对于产业发展的清醒认知和发展焦虑——总体上,南京市产业体系整体还没有迈入中高端,产业综合实力和企业竞争力还亟待提高。拼总体体量,与头部城市仍有差距,但南京发展制造业葆有独特的禀赋优势,一批创新型企业正在加快成长。日前,胡润研究院《2023全球独角兽榜》,南京8家新锐企业上榜,总数位列国内城市第八。这些产业“后浪”如果能够形成爆发式增长,将对制造业形成强有力的带动。
南京提出,下一步要在集群细分领域和新赛道培育方面持续发力,力争再新增3—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
先声药业是一家在南京“土生土长”的生物医药企业,创新赋能让其赢得了高速增长的动能。“2022年收入63.19亿元,较2021年增长约26.4%。创新药业务收入41.28亿元,占收入比65.3%。研发费用17.28亿元,研发投入占比27.3%。”先声药业副总裁史瑞文介绍,公司获批“神经与肿瘤药物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建立了以南京为主体的四大研发创新中心和6个国际标准的制药基地,现已拥有6款全球创新药。
放眼全省,南京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整体体量并不领先,但创新药的研发表现抢眼。2022年,南京生物医药产业营收规模1821.2亿元,增幅12%,新获批上市药品54个品规,占全省26%。
捕捉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两端,南京部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主攻方向时提出,壮大化学创新药、中药创新药、影像设备、医疗高值耗材等细分领域规模,打响南京生物医药创新重镇的品牌。
竞速新赛道,更多新兴势力正在茁壮成长。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新赛道,南京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混合增强智能等底层技术上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算力算法等领域的优势将会带动大模型、元宇宙等未来产业领域的发展。
硅基智能是一家南京“本土”人工智能企业,创业团队高层几乎都毕业于南京高校。从不足10人的团队发展为今天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只用了5年时间。公司创始人司马华鹏介绍, 2021年公司研发了AIGC数字人直播,现在每天用数字人开播的直播间已经达到了3万个。日前该公司发布了炎帝多模态大模型,研发的数字人服务拓展到短视频、数字陪伴等多个领域,第一季度订单超过了去年全年。
重塑产与城,打开“新格局”
新一轮的产业版图焕新,正悄然推动城市空间的重塑。南京市委提出,要注重经济的整体性、协同性,以集群强链的整体发展态势,实现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在全市的产业大棋盘中,主城产业要实现能级跃升,发挥江南主城地区科教、文化、载体等禀赋优势,打造宜居宜产宜商现代化、多元化、国际化主城区。江北产业则锚定倍增计划,充分利用江北新区“三区一平台”、浦口区“两区融合”、六合区产业基础等机遇和优势。
东部“三区”推进融合,发挥仙林大学城创新圈、栖霞区孵化圈、南京经开区产业圈“三圈叠加”优势。南部三区一体化发展,优化南部生产力布局、配套和基础设施,推动江宁、溧水、高淳等南部一体化发展。西部板块崛起,加快梅钢片区与雨花台区联动发展步伐,加快打造数字城市样板区、沿江转型发展示范区。
从“铁水奔流”到“数字跳跃”,在雨花台区,转型升级的梅钢厂区,做强做精主业的同时,正在催生“新产业”。“在梅钢,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比如,企业每小时可提供5万多立方米氢气,我们正和南京市磋商,能否打造一条氢产业链,助力‘无废城市’建设。”梅钢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勇介绍,结合雨花台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依托区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优势,在梅钢厂区规划建设智慧产业新城、在梅山矿区规划建设文创产业新城。谋划中的“宝之云”梅山基地大数据中心项目拟打造中国宝武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及服务基地,全面服务钢铁生态圈、服务江苏省及东部地区,辐射“长江经济带”全流域。
打开更大的空间,拥抱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南京市提出,要构建“圈层、组团”式的产业用地布局,按照半径10公里、10-20公里、20-40公里、40公里以外划分4个圈层,分别布局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一二三产融合等主导产业,统筹划定“产业园区、产业社区”两级三类工业用地控制线,稳定约300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规模。正在起草的《工业用地控制线管理办法》拟明确,控制线内的工业用地原则上不得占用,确需占用的,也必须通过调整用地规划的方式,保证工业用地规模不减少。
以产业引领城市发展,推动城市迈向更高能级。南京市提出,要让支柱产业“压舱石”作用更加牢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主引擎”,未来产业“增长极”不断凸显,现代服务业“热力值”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