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塌陷地里“长”出新产业
□ 本报记者 孟令洋
秋风微起,滕州市九龙湾湿地景区内,河湖相连、水绿相映,阳光洒落在湿地周边,好不惬意。“这可是个打卡的好地方!”每逢周末,骑行爱好者赵健健总会约上三五好友,来此游玩采风。
曾经,这里设施破败、杂草丛生,是满目疮痍的塌陷坑。当地采取借势利用、生态重构、挖深垫浅三种途径,投资1.27亿元实施九龙湾湿地连片治理项目,高标准修复湿地生态,建设园林景观,让昔日破败的塌陷区变成了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新景点。
枣庄是山东省煤炭的主要产地之一,经过多年的开采,形成塌陷地、涝洼地面积8.7万亩。这些塌陷地、涝洼地现已成为当地发展渔业生产的主要后备资源。在台儿庄区涧头集镇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园,昔日的1300余亩煤矿塌陷地,变成了一眼望不到边的渔业生产基地。在鱼塘内,员工们正在分拣鱼苗,这些叉尾鮰、乌鳢、鳙鱼等将被分发到各个养殖区。
前几年,当地利用闲置土地试种70亩稻田,取得了丰收,平均亩产稻米650公斤。一个生态循环经济模式渐渐显现,昔日的塌陷地,如今成为鱼米乡。
塌陷地具备了渔业养殖功能后,枣庄市开始采用“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模式开发建设光伏电站,实现“渔业+光伏+旅游”等多产业互补发展,形成了生态养殖和发电并行,助力乡村振兴的绿色经济新模式。在台儿庄,鱼塘水面架设光伏板发电,光伏板下方水体进行鱼虾养殖,可以有效控制水体水温、pH值,为鱼虾提供良好阴凉环境。电站投运后,每亩光伏年发电收入约1.8万元,加上光伏板下鱼虾养殖,每亩鱼塘年综合收益达3万元。
开展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是推进区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拓展转型的利民之举。近年来,枣庄先后实施了滕州北徐楼煤矿采空塌陷地池塘改造、台儿庄新宏煤矿采空塌陷地一期、二期改造等工程,在沿湖沿运河区域开挖改造高标准池塘1.3万亩,每年共助农民增收近亿元。
“根据采煤塌陷地现状、类型、分布及环境条件状况,通过农业复垦、产业治理、生态修复三类模式进行分类治理。对轻度塌陷区,采取划方整平法,通过削高填洼等措施恢复农业耕种,努力打造高标准农田。”枣庄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刘中波说,对采煤塌陷区面积较大的复合型塌陷区,采取“产业治理法”,因地制宜发展适宜产业,打造多元化的高效生态产业园区。对常年积水的重度采煤塌陷区,结合区位特点,通过围湖造岸、植树种草、建设生态湿地等方式,恢复生态环境。
近年来,枣庄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坚持科学谋划、强力推进采煤塌陷区治理工作,创新探索“生态+产业”综合治理新模式,成功使一批生态包袱转化为发展资源、生态疮疤转化为发展亮点,有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治理稳沉采煤塌陷地10.51万亩,顺利通过省“双100%”治理任务目标核查。
采煤塌陷地除了改造利用,还能盘活存量用地,保障工业项目落地。滕州市通过“收回再供应”方式,收回原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柴里煤矿使用的53.5913公顷采煤塌陷地,重新出让给相邻企业——盛隆化工有限公司,用于建设98万t/a焦化及10万t/a甲醇项目。
盛隆化工项目用地中58%为采煤塌陷地,部分区域积水深度达5至8米。基于采煤塌陷地实际情况,企业采用“深改湖,浅填陆,地基不稳做堆场”的方式综合安排生产用地,有效减少了因安全生产距离问题而低效利用的土地面积,实现了“多宗存量用地合并改造”盘活创新模式,既有效治理了采煤塌陷地,又保障了项目用地需求,实现“黑金”向“绿金”的转变。
该项目投产后,累计实现销售收入770余亿元,实现利税70余亿元,持续保持盈利,常年位居滕州市纳税排行榜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