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四季度“科技金融-战新产业指数”呈上升态势 新增城市群“区域视角”
转自:新华财经
7月29日,由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共同研发编制的“科技金融-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数”发布2024年第四季度指数结果,指数同比增长5.16%,涨幅略高于上年同期的4.91%,呈现稳步提升态势。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成效方面的表现趋于分化,新能源产业同比和环比双双下降。
为更好量化分析战新产业在国内主要城市群的发展情况,本次指数特别设置了区域专章,相关结果显示,长三角战新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最高,珠三角次之,京津冀排名第三,成渝总体实力较弱。
四季度指数同环比双增,金融与环境指标增幅领先
“科技金融-战新产业指数”选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新材料、新能源五大战新产业作为首批样本进行量化分析,一级指标从金融发展、环境支持、科技创新、产业成效四个维度,刻画金融赋能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最新一期指数结果显示,2024年四季度总指数达到192.15点,同比(较2023年四季度,下同)增长5.16%,环比(较2024年三季度,下同)增长2.41%。一级指标中,环境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成效分指数同比保持平稳上涨,金融发展分指数扭转同比下行趋势,攀升至历史最高点。

具体来看,金融发展分指数得分205.89点,同比增长6.38%,环比增长4.28%,扭转了2023年的短暂下降走势。银行贷款是支持该分指数同比增速转正的最大功臣,至2024年四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5.81万家,获贷率为55.7%;高新技术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15.63万亿元,同比增长7.5%。私募风投和资本市场的表现相对平淡,资本市场受到IPO全面收紧的影响较大,尽管科创风投事件数量下降,但私募创投总金额和平均单笔金额均有所增长,体现出一级市场的投资决策更加谨慎,倾向于有一定规模的项目。
环境支持分指数得分223.14点,同比增长7.98%,环比增长4.32%。其中在金融环境方面,科创主题基金规模取得显著增长,总体规模较2023年四季度提高29.41%,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创新环境方面,截至2024年四季度,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企业孵化器的数量同比持平,但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增长5.78%,体现了地方政府推动当地产业创新的积极性。
科技创新分指数得分150.45点,同比增长4.07%,环比增长0.53%。从细项分析,近年来创新主体数据保持较高增速,但创新产出增长率走低。受宏观经济增速承压导致企业收紧研发投入、国家加强产业标准审查、提高创新认定标准等众多因素影响,标准制定数量、专利数量等多项创新产出成果指标增速有所下滑。

五大产业成效得分趋缓,新能源首现年度性下降
2024年四季度,产业成效分指数得分186.30点,同比增长仅2.33%,环比下降0.02%。据统计,产业成效得分在2019-2023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16%,2024年增速大幅放缓。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产业的成效指数得分同比下滑3.57%,是指数创设以来首次出现单个行业年度性下降,新能源产业的平均利润率、产业纳税等多个重要指标呈下降态势。

分产业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速居首,几乎达到增速第二名的两倍,产业成效得分202.20,同比增长6.01%,环比增长1.61%。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破千万辆大关,第四季度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升至55%,庞大的市场需求、强劲的出口表现、飞速发展的智驾技术共同推动产业跑出“加速度”。指数报告也提醒,近几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平均利润率、平均营收增长率等指标连年下滑,反映出市场竞争加剧,车企仍需专注提升自身竞争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速居次席,产业成效得分205.85,同比增长3.12%,环比增长0.30%。与2019-2023年间18.86%的年均复合增速相比,2024年的增速下滑明显,主要是由于企业数量、企业密度等产业规模指标增速显著下滑。指数报告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规模上大幅放缓,而产业结构趋于优化提升,显示出产业总体正步入快速扩张后的调整期。
生物产业增速排行第三,产业成效得分160.10,同比增长2.80%,环比增长0.24%,本期增速较2023年的0.41%有所恢复。从内部细分赛道看,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是热门投资赛道,但交易数量和融资规模有所下降,轮次也向金额较小的早期轮次转移,整体呈现“投硬、投小”的趋势。全年生物产业融资分布较为均匀,各月份的融资金额和事件数差距缩小,侧面反映了一级市场较少出现大额融资,投资机构选择更为谨慎。
新材料产业增速排行第四,产业成效得分149.35,同比增长0.96%,环比增长0.48%。指数报告认为,新材料产业呈现“规模不断壮大、关键领域尚有空白”的格局,一方面是产业总产值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信部预计2025年将突破10万亿元大关;另一方面是有32%的关键材料处于空白状态,需要进口的关键新材料占比达52%,尤其是智能终端处理器、制造及检测设备、高端专用芯片等领域进口依赖度极高,存在巨大的国产化空间。
新能源产业增速居末位,产业成效得分174.48,同环比分别下降3.57%和3.22%。指数报告指出,产能过剩是导致新能源产业得分同环比“双降”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及组件的价格跌幅分别超过39%、50%、29%,组件价格一度跌破成本线,“内卷式”竞争使全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阵痛。新能源产业的纳税总额已回撤至2020年水平,平均营收增长率和平均利润率更是连年走低。

城市群视角透视战新产业发展,长三角“一马当先”
城市群具有交通方便快捷、产业集聚互补、市场结构匹配等优势,是推动战新产业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指数报告特别设置城市群专章,构建涵盖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发展、产业创新和产业金融五大维度的评价体系,量化评估国内四大主要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战新产业的发展成效。
评价结果显示,2024年长三角以168.69的成绩位列第一,珠三角得分148.15排名次席,京津冀和成渝得分为138.10和114.50。总体看,长三角战新产业发展水平领先,拥有9个GDP“万亿级城市”,培育了26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指数报告指出,长三角是名副其实的“五边形战士”。从指标维度看,长三角在产业规模、结构、发展、创新和金融五大维度得分均排行第一,未有明显短板;从行业维度看,长三角有四项战新产业得分排行第一,仅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得分稍逊于珠三角。

指数结果显示,珠三角制造业密度高、经济活力强,强大的制造业实力与研发能力为战新产业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制造基础,但新能源和生物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京津冀在产业发展维度表现出色,在企业中标项目总数量、企业中标项目总金额等指标上领先于珠三角,平均中标项目金额更是排行第一。成渝城市群受到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整体得分有待提高。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例,珠三角拔得头筹,产业成效得分为171.84,长三角以1.01分的微弱劣势排行第二,京津冀得分为153.07,成渝城市群140.76。指数报告分析,长三角特点是更为全面,有17个城市产业成效得分超过100,其中上海得分170.71。珠三角由深圳“一极”强势带动,有7个城市得分破百,深圳得分180.65。京津冀实力断层明显,北京以181.32的得分在全国城市竞争中折桂,但城市群中仅有3个城市得分超过100。成渝城市群总体水平较弱,得分最高的成都164.16,仅有成都、重庆、绵阳三城超过100,其余城市得分均未超过90。(邓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