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销难掩颓势!全棉时代店效下滑6%,19亿存货压垮稳健医疗转型梦?

查股网  2025-10-18 09:13  稳健医疗(300888)个股分析

国庆假期的北京金地广场,全棉时代门店的促销海报格外醒目。“五件六折,这种力度很少见”,店员的吆喝声透露出反常的急切。标价22元的卫生巾比七度空间同类产品高出近三成,即便叠加折扣,价格仍居市场高位。鲜为人知的是,这场促销背后,是全棉时代母公司稳健医疗难以掩饰的经营压力——2025年上半年19.46亿元的存货压顶,以及线下门店平均6.18%的店效下滑,正将这家试图靠消费品转型的医疗企业拖入规模与效率的失衡困境。

高端叙事遇冷

全棉时代的高端定位,始于一次意外的技术转向。2005年,稳健医疗因出口医用纱布掉絮问题研发全棉水刺无纺布技术,却因未获欧盟认证被迫放弃海外医疗市场。2009年诞生的全棉时代,成为这一技术转向消费市场的“试验场”。凭借棉柔巾解决传统毛巾细菌滋生的痛点,品牌精准踩中消费升级风口,一度构建起独特的品类优势。

如今,全棉时代已形成覆盖母婴、成人、家居的多元产品线,2025年上半年干湿棉柔巾、卫生巾等核心品类贡献超4成营收,撑起稳健医疗六成收入。但支撑其扩张的高价策略,正在消费复苏乏力的现实中受挫。天猫旗舰店数据显示,其300抽棉柔巾售价69.9元,较心相印同规格产品贵40%;62片装卫生巾售价44.9元,而七度空间79片装产品仅售35.85元。

高定价背后是远超行业的毛利率。2025年上半年,全棉时代整体毛利率达58.6%,其中卫生巾品类更是高达68.3%,而恒安国际同类产品毛利率仅51.3%。这种溢价建立在“全棉、健康、环保”的品牌叙事上,但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态度愈发明显。尽管认可其产品理念,价格敏感度却在压制复购率,迫使品牌频繁推出大额折扣,陷入“不促销难走量,促销损毛利”的恶性循环。

线下门店曾是全棉时代强化高端形象的核心载体,北京金地广场店占据商场扶梯黄金位置,陈列逻辑清晰指向高客单价品类。但光鲜店面难掩效率颓势,2025年上半年,开业超12个月的直营店无论面积大小,店效均出现下滑,整体跌幅达6.18%。管理层将原因归咎于“线下客流向线上转移”,却回避了高价策略与消费现实的错位。

医疗业务失速

全棉时代的激进扩张,本质是稳健医疗应对主业疲软的无奈之举。这家1991年起家的企业,曾以医用敷料业务立足,2020年疫情期间感染防护产品营收暴涨46倍至70.12亿元,创下业绩巅峰。但疫情退潮后,该业务断崖式下跌至2024年的3.54亿元,传统医用耗材的缓慢增长根本无法填补缺口。

从医疗到消费的转型成为必然选择。2022至2024年,稳健医疗总营收从113.51亿元降至89.78亿元,但健康生活消费品收入占比持续攀升,2025年上半年已达61%。为了强化这一增长引擎,公司三年新增221家门店,截至2025年6月门店总数达484家,其中直营店380家。

线上渠道同样重兵投入,2025年上半年电商收入17.08亿元,占消费板块营收超六成。但流量成本居高不下,导致线上毛利率仅51.55%,比线下低14.36个百分点。双重挤压下,稳健医疗的费用黑洞持续扩大,2025年上半年期间费用率飙升至35.59%,净利率则降至9.78%,连续五年下滑,不足2020年巅峰时期的三分之一。

海外并购本想成为新的突破口。2024年稳健医疗以8.44亿元收购美国GRI公司75.2%股权,试图弥补海外产能空白。但事与愿违,2025年中美贸易环境波动导致对美出口暂停,GRI第二季度直接亏损,不仅未能贡献利润,反而因整合成本推高管理费用。公司将其解释为“短期投入换长期价值”,但短期内的利润压力已实实在在传导至经营端。

规模陷阱显现

扩张带来的规模效应尚未显现,效率滑坡的恶果已率先爆发。全棉时代的门店扩张陷入“越开越亏”的怪圈,2025年上半年新增16家门店的同时,因“店效不达标”关闭19家,净减少3家,与此前三年的高速拓店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收缩并非主动调整,而是单店产出下滑倒逼的被动应对。

店效下滑直接传导至库存端。2025年上半年,稳健医疗存货规模达19.46亿元,较去年同期激增4.93亿元,存货周转天数维持在142天的高位。作为对比,行业龙头恒安国际的周转天数仅93天,意味着稳健医疗的资金占用成本远高于同行。更危险的是,2.19亿元的存货跌价余额揭示出滞销风险,婴童服饰等季节性较强的品类已出现明显库存积压。

库存高企与渠道效率低下形成恶性循环。线上流量成本攀升,线下客流流失,使得全棉时代的去化压力持续加大。为加速周转,品牌不得不频繁推出促销活动,进一步侵蚀利润空间。而门店扩张的惯性仍在,新开门店需要备货铺货,又将新增库存压力,形成“扩张-压货-促销-亏损”的死循环。

对于以“稳健”为名的母公司而言,当前的经营状态充满悖论。医疗业务增长乏力,消费品业务承担着转型重任,却陷入规模与效率的失衡;既想维持高端品牌溢价,又不得不靠打折走量;海外并购的长期价值尚未兑现,短期成本已开始吞噬利润。在消费复苏缓慢、医疗集采持续推进的双重背景下,这种矛盾正愈发尖锐。

从技术突围到品牌崛起,全棉时代曾书写过转型佳话。但如今,19亿库存压顶与店效滑坡的现实,正在拷问其狂奔模式的可持续性。稳健医疗若不能尽快破解“高溢价与低复购”“强扩张与低效率”的双重矛盾,这场寄予厚望的转型,或许终将沦为一场代价高昂的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