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伟股份冲刺港股IPO:湘商邓伟明的“镍王”之路与家族商业版图
撰稿| 湘江财经工作室
一家从湖南邵阳走出的新能源材料企业,正以“全球第一”的姿态叩响港股大门。
2025年5月,中伟股份(300919.SZ)港股IPO进入关键阶段。公司创始人邓伟明,这个曾因海南房地产折戟而“痛定思痛”的56岁湘商,用十年时间将一家地方矿业公司打造成全球三元前驱体出货量冠军。
2024年,中伟股份营收突破402亿元,海外收入占比飙升至44.5%,却在净利润下滑与281亿债务压力下,正试图以“A+H”双平台撬动全球化战略。
01从技术员到“镍王”:邓伟明的三次抉择
1968年出生于湖南邵阳普通家庭的邓伟明,人生轨迹充满戏剧性。18岁考入太原科技大学,毕业后进入邵东焦化厂端上“铁饭碗”,却在90年代下海潮中毅然辞职,带着积蓄奔赴海南淘金。彼时海南房地产泡沫初现,24岁的邓伟明在楼市崩盘中血本无归,这段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实业才是根基”。
1995年,邓伟明回到湖南创立中伟集团,从传统能源与矿业起步。2012年,他做出第一次战略转型——收购锂电池材料企业海纳新材,携手中南大学、剑桥大学成立研发中心,押注新能源赛道。
这次转型恰逢新能源汽车爆发前夜,中伟股份凭借高电压四氧化三钴、高镍三元前驱体等产品,迅速打入宁德时代、特斯拉供应链,2020年登陆深交所时市值一度冲至468亿元。
第二次关键抉择在2021年:面对三元材料价格波动,邓伟明启动“全产业链”战略,斥资百亿在印尼布局四大镍矿基地,打通“红土镍矿-高冰镍-硫酸镍”链条。至2024年,公司镍资源自供率提升至40%,直接对冲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第三次则是2024年的“出海总攻”:摩洛哥基地投产剑指欧美市场,韩国、芬兰项目同步推进。邓伟明在路演中直言:“没有全球化布局,就无法参与下一轮新能源竞赛”。
02全球第一的代价:400亿营收与281亿债务
最新财报显示,中伟股份正呈现出典型的“规模陷阱”: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7.36%至402.23亿元,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24.64%至14.67亿元,净利率仅4.44%。更严峻的是,截至2025年2月末,公司总负债攀升至281.25亿元,其中短期债务缺口达21.58亿元(现金72亿元VS即期债务83.7亿元),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连续三年下滑。
中伟股份的扩张堪称“资本驱动型”,A股上市后三次募资107亿元,几乎全部投入产能建设,却陷入“增收不增利”怪圈。2024年净利润17.88亿元,同比下滑14.86%,毛利率仅12%,远低于格林美等竞争对手。
更耐人寻味的是“输血”与“抽血”并行:2022-2024年累计获得政府补助15.36亿元,占净利润28.4%,同期邓伟明夫妇却通过分红套现7.43亿元。若2024年3.3亿元分红落地,二人将再获1.86亿元。
中伟股份将破局希望寄托于海外扩张:印尼四大镍矿基地、摩洛哥12万吨前驱体项目相继落地。此次港股IPO拟募资4-5亿美元,主攻印尼100亿美元镍产业园建设。但此前募投项目频现延期:印尼高冰镍项目二度推迟,北部湾基地产能利用率从98.7%暴跌至60.4%,贵州硫酸镍项目效益不足承诺值30%。
若港股融资不及预期,数百亿海外资本开支可能拖垮现金流,公司或陷入“扩张-债务-再融资”恶性循环。
03家族化治理:90后少帅与“连襟高管”
中伟股份的治理结构充满家族企业特征。邓伟明与妻子吴小歌通过中伟控股持股56.37%,牢牢掌控公司。其子邓竞的接班路径备受关注:这位90后海归放弃艺术专业,辗转君联资本、嘉兴谦吉历练后回归,现任执行董事却未持股,年薪仅37.5万元,不足父亲的1/8。
更具争议的是“连襟高管”陶吴。作为邓伟明妻子的弟弟,陶吴2016年加入公司,历任经营中心总经理、资深副总裁,2024年薪酬达318万元,仅次于邓伟明。2022年中伟股份曾推出员工持股计划,陶吴一人独占34.33%份额,目前浮亏超5000万元。
此外,2022年至2024年,公司向邓伟明夫妇控制的中先智能及亲属控股的宏林集团采购超3.8亿元,未来三年拟支付工程款上限13.6亿元。关联交易透明度备受质疑,高分红与281亿债务并存,更引发股东优先争议。
业内分析,家族式管理若不改变,可能削弱国际投资者信心。港股市场对治理透明度要求极高,家族化标签可能压低估值,掣肘国际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