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重组云计算独角兽,德固特就此脱胎换骨?

查股网  2025-06-30 20:19  德固特(300950)个股分析

(转自:齐鲁资本通)

德固特(300950)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停牌,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浩鲸科技控制权,并同步募集配套资金;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不构成重组上市。

德固特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09亿元、净利润9671.51万元、扣非净利润9344.16万元;而浩鲸科技则是一家“大有来头”的公司——作为独角兽企业,目前正处于IPO前的辅导阶段

●此次交易是上市公司的一次跨界重组,有望为上市公司增加新的业绩增长点,交易若成功实施公司或从制造业转为高科技行业。

6月29日德固特公告,正在筹划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事项,公司股票自2025年6月30日开市起停牌;预计在不超过10个交易日的时间内披露本次交易方案。

先看一下方案的基本内容。

本次交易的标的公司为浩鲸云计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浩鲸科技”)。

浩鲸科技是一家国际化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商,面向全球电信运营商、云基础设施服务商及政企客户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本次交易事项尚处于筹划阶段,初步确定的交易对方为标的公司的主要股东,包括:南京溪软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嘉兴欧拉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南京嘉彧腾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厦门悠昂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南京午宥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德固特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浩鲸科技控制权,并同步募集配套资金;本次交易不会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

此次交易引发了不少投资者关注和讨论,原因是这次交易有可能使得上市公司“脱胎换骨”。

从交易双方的情况来看,德固特是一家高科技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商,主营产品可以分为节能换热装备、粉体及其他环保装备和专用定制装备。

近期德固特的业绩表现不错。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09亿元,同比增长64.21%;净利润9671.51万元,同比增长150.15%;扣非净利润9344.16万元,同比增长177.82%。其中营收和净利均创历史新高。

今年一季度,德固特实现营业收入1.25亿元,环比增长41.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335.26万元,环比增长1117.11%。同比来看,2025年1季度营业收入与去年同期剔除截止性调整因素后,实现同比增长10%以上。

这是德固特的基本情况,浩鲸科技的情况也很亮眼。

浩鲸科技是一家拟IPO企业,目前正在接受上市辅导,其辅导机构为中信建投。今年4月中信建投发布了第五期辅导工作进展情况报告。

浩鲸科技是一家独角兽企业。2022年浩鲸科技获评“2022年度南京市独角兽”,此类企业的入选标准是指自成立起十年内获得过私募投资,尚未上市(不含新三板),且最新一轮市场融资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2023年,该公司再次入选独角兽企业。

公开信息显示,2019年浩鲸科技实现营业收入26亿,同比增长28%。该数字远超德固特2024年营业收入。

基于此,此次交易对上市公司意义重大,有望增加第二增长曲线。

浩鲸科技前身中兴软创成立于2003年,此前一直是中兴通讯旗下控股子公司,后来阿里系入主。2016年8月中兴软创在新三板挂牌。仅仅一年后,中兴软创就公告摘牌。

中国基金报报道:

2018年2月,中兴通讯公告称,已将中兴软创的43.66%股份,作价12.233亿元出售给南京溪软公司。同时,南京溪软对中兴软创增资1亿元。本次交易完成后,南京溪软取代中兴通讯,成为中兴软创新的第一大股东

天眼查显示,南京溪软于2018年1月注册成立,彼时股东方包括杭州阿里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上海麒维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上海麒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23年9月,杭州阿里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退出,阿里云飞天(北京)云计算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杭州多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进入。股权结构显示,南京溪软是阿里旗下的云锋基金为了此次收购专门成立的资本运作主体

2023年6月发布的辅导备案报告显示,南京溪软持有浩鲸科技28.83%股权。具体情况如下:

上述中国基金报报道称,根据天眼查显示,此次的交易方大多是此前多轮融资中的VC/PE机构。除了南京溪软的实控人是云锋基金之外,嘉兴欧拉的实控人是赛富投资基金,南京嘉彧腾的实控人是浩鲸科技董事长鲍钟峻和董事王奎,厦门悠昂的实控人是提梁投资,南京午宥的实控人是国瑞源基金。

中兴软创易主后,加速云计算布局。2018年,中兴软创更名浩鲸云计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助力全球企业开启数字化转型之旅。2019年,浩鲸科技完成新品牌全球亮相。

这种情况下,此次交易被投资者认为有可能是阿里系谋求退出。若此次交易成功落地,投资者期待的关键点在于,德固特有望由制造业公司“华丽转身为高科技公司”。

该交易结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声明:本文为根据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所做的第三方研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对因使用本文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