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机器人新进展!“米链”震裕科技:高估还是真龙头?

小米机器人新进展!!“米链”震裕科技年内区间涨幅超160%??
目前国内资本市场主线围绕着AI产业链的算力端和人型机器人产业链。
不久前,高盛、大摩等头部外资银行都给出了相对中性偏利空的全球机器人产业体量发展趋势,高盛给出的数据预测比较直白,大概就是“2027年全球人型机器人的出货量才7.6万台,2032年会达到50.2万台,这个增速明显慢于市场预期!2032年才明显出现放量增长。核心就是说,短期即使量产,也不会带来“规模效应”,对上市公司增量业绩预期也不会很理想。
实话实说,这个周末之前其实还是比较看空的观点。不过A股主线的市场预期本身就是“千变万化”,上一秒可能还是悲观,下一秒产业跨越发展就带来了转机,比如DS。周末看了很多机构调研,其中小米在人型机器人方面的进展确实让市场有惊喜,其他公司存在很多资金、技术、产能等一系列的限制,市场可能会认为是在炒作大于落地。但“雷布斯”带的队伍说到做到的个性也不是第一次了,从手机到家电再到造车,这次是人型机器人。
01
小米总能给市场带来惊喜!
消息面上,不久前雷军受邀参加了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第二天便召集机器人事业部开紧急内部会议,要求加大机器人端投入,加快小米机器人进展;并且在两会期间,他还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等。根据机构调研得到的时间线来看:小米亦庄产线将在3月进行小范围展示;4、5月开放参观;下半年做PR宣发且目前机器人已能做长程任务(国内领先)。小米人型机器人CyberOne将于3月亮相北京亦庄展示最新突破。
前面的时间线仅做参考,但根据小米的节奏和布局,就在今年年初1-2月,小米机器人取得两项感应模组、机械手及机器人的相关专利,预示小米已经灵巧手布局深入。而且随着汽车业务中SU7Ultra发布会成功且大定远超预期,小米汽车这部分已经逐渐步入正轨。结合前面的时间线,市场普遍开始预期小米将在内部加强对人型机器人方向投入,凭借公司自身的资金实力、产业链和生态链的优势,有理由相信,小米机器人还是有实力成为国内领先的人型机器人公司。
而且在调研上来看,小米机器人的领先也有数据支撑。2022年小米推出双足人型机器人CyberOne;2023年8月14日,2023年在雷军年度演讲中正式发布小米新型四足机器人CyberDog2。目前小米的双足机器人已经迭代至第4代CyberOne。调研数据来看,已实现21个关节自由度、0.5秒内环境识别响应,动态双足行走算法持续优化。依托米家生态链2000+供应商网络,核心部件(伺服电机、力矩传感器)自研比例超60%,目前机器人已能做长程任务,这是国内领先的水平。不过,这里依旧需要说明,小米人型机器人从环节来看,规划是自研,也会有代工,重点目前依旧是0到1的阶段,距离大规模量产依旧需要时间。只不过,小米机器人的加入或许会将行业规模化的进程提前!
02
震裕科技:基础业务增长有点乏力
有一家细分赛道的龙头,公司股价从年初至今,区间最大涨幅超过158%!
震裕科技(300953.SZ)就在本周一,公司股价在盘中创历史新高,市值首次突破200亿,就是一家“不起眼”的精密模具产业链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以精密模具为基石,拓展至电机铁芯、锂电池结构件业务,凭什么市场能给予公司PE(TTM)高达124倍,动态PE也达到87.29倍?
震裕科技以精密级进冲压模具业务起家,与恒立液压类似,通过研发模具逐渐打破国外厂商垄断。2013年公司成立苏州范斯特,依托自身设计开发的冲压模具的基础,逐渐拓展至电机铁芯产品,广泛应用于家电、数控装备、工业工控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发展早期,凭借前期研发,公司逐渐拓展了锂电池精密结构件业务,成功进入宁德时代的供应链。

不过从上市前公司的分产品收入来看,其实做的也并不大。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阶段,公司电机铁芯和动力锂电池精密结构件业务体量也不大。2020年这两块业务也才8.29亿的营收。
2021年上市后才逐渐进入高速增长期,这背后一方面是全球与国产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爆发期,2021年也是公司核心客户宁德时代(300750.SZ)的业绩爆发期,算是踏上了行业风口。
在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分析过往业绩。因为要通过这些来明确上市公司所处产业链的位置和行业竞争情况,进而判断公司这些年的业绩增长是来自于行业高速发展带来的β收益;还是由于产品竞争壁垒较强而带来的α收益,未来何来增量预期。



震裕科技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行业带来的β收益。
随着2023年大客户宁德时代业绩增速大幅放缓,震裕科技的营收增速也大幅放缓。上图来看,虽然公司锂电池精密结构件占2023年全年营收达到54.3%,但那一年的营收也才60.19亿,增速仅4.63%;更关键的两点是:首先是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继续大幅下滑58.73%至0.43亿;根据年报显示,2023年净利润下降原因主要是锂电池顶盖业务受2022年质量赔偿事件影响;叠加下游需求放缓,大客户优先去库存,导致该业务规模效益不足,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
其次从盈利能力来看,震裕科技所处行业竞争激烈,2023年公司核心业务的毛利率仅有8.6%;这意味着公司需通过降价或牺牲利润来维持市场份额,进一步削弱盈利能力。2023年公司净利率仅有0.71%;再根据公司客户来看,虽然凭借先进的技术优势、丰富的生产经验、稳定的产品性能,积累了格力系、美的系、比亚迪系、宁德时代等诸多优质客户,客户确实都是巨头,但不可否认的是公司在产业链中比较弱势,赚得是同质化竞争的“辛苦钱”。


虽然根据公司年报预告来看,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在2.2-2.8亿,同比增长414.39%–554.68%;这个增速看着很亮眼,也是业绩反转预期,但前期基数确实不够,而且相比2021年公司巅峰的1.7亿,即使按照今年上限2.8亿归母净利润,3年也才增长了64%,平滑后每年不到20%的增速。
再看营收端,虽然在业绩预告中未给出确切数字,不过按照2024年上半年,动力锂电池精密结构件营业收入17.54亿,同比增长41.82%可以粗略估算出来:全年公司核心业务动力锂电池精密结构件的营收可以达到42亿-44亿,上限增速勉强在34.7%(中报另两块业务中电机铁芯业绩和增速一般,可能还会拖累整体业绩增长,而冲压模具体量不高),基本可以预计2024年震裕科技的营收增速不会很理想;
然而相比之下,这些年国产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速度还是相当快的。据统计,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而震裕科技明显没有跑赢行业。那么风险就在于:随着未来国产新能源汽车行业增速趋缓,价格战拉锯,公司基本盘的稳定性确实不太理想,一定程度上会拖累市场对公司的估值。
03
押注人型机器人
根据公司2023年年报来看,公司的电机铁芯业务在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领域发展迅速,凭借与汇川技术的合作,可以确认的是震裕科技已经进入到小米(01810.HK)汽车供应链、赛力斯(601127.SH)问界、理想(02015.HK)等诸多国产新能源汽车供应链。

并且根据震裕科技在机器人方面的布局。2024年10月公司成立马丁机器人子公司,大力布局人型机器人产业链。同时,再结合近期公司发布的投资者互动来看:公司基于多年精密结构件的制造能力,公司已开发出行星滚柱丝杠系列产品,峰值推力覆盖100N到12000N范围,导程精度覆盖C3\C5,完成量产SOP验证,同时可根据客户需求快速提供定制型丝杆的开发和制作。
在行星滚柱丝杠产品的国内客户方面:有两家机器人本体厂已经实现小批试制、两家已送样并通过客户性能测试,还有两只三家技术交流。公司在自主研发生产的高精度行星滚柱丝杠产品基础上整合公司电机铁芯产品的电机客户资源,成功开发出线性执行器并将于近期向国内外客户送样。
除丝杠外,灵巧手的涡轮蜗杆等精密传动部件取得小批量订单,并配合国内客户研发微型丝杠。公司已建成2条丝杠半自动量产线,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投产全自动生产线,来应对未来量产需求。
不过,公司也清晰的表明了当前人型机器人行业的风险,产业还处于0-1的起步阶段,相关业务对公司营收和利润规模增量均相对较小,短期对公司业绩贡献度不会很理想。
理解过来就是:技术和预期空间都有,但是奈何整个行业尚未成熟,对业绩暂时没多大影响。
03
小结
总结来看,震裕科技目前整体的上涨逻辑主要是基于业绩扭转叠加小米机器人等其他厂商产业链量产对核心部件行星滚柱丝杠需求的业绩预期。虽然未公布下游机器人客户厂商,一般来说,小米也确实比较倾向于优先使用当前产业链中的公司,且震裕科技在产品和技术上确实也拥有当前行业领先的实力。
然而就像对公司基本盘业绩预期的分析一样,震裕科技整体业绩放量主要来自于行业β,而这两年在基础业务方面的增速确实也并未跑赢行业。相比恒立液压(601100.SH)这种工程机械业务复苏预期和机器人零部件预期叠加的,震裕基本盘确实不算稳健,由此按照原业务发展来看124倍的PE(TTM)也确实有些虚高。毕竟公司自己也在调研中明确表明了,滚珠丝杆等机器人零部件短期很难给公司带来可观的增量业绩收入,有一定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