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洋医药的“突围时刻”

查股网  2025-05-06 20:56  百洋医药(301015)个股分析

作者:西北哽

去年一整年,中国的医药创新出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Biotech都在哭天抹泪要去海外;跨国药企扛不住集采压力,原研药一个个要退出。两路人马都在抱怨同一件事:

▌“国内市场不好做!”

天下没有不好做的生意。不说别的,去年光是医保基金支出就接近3万亿,总的医疗费用在9万亿以上。在这个庞大市场里精耕细作,并不比国外的发展机会差,只是要遇上会做生意的人。

港股上市的华昊中天就找了这样的人。

去年12月,华昊中天把在售的原创1类新药优替德隆,交给了百洋医药做商业化。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优替德隆是非紫杉类抗微管蛋白聚合类药物,全球首创,十几年来世界上第一个创新微管抑制剂类化疗药,虽然百洋之前也代理过诺华、安斯泰来等大药企的抗癌药,但这次的优替德隆是标准的院线药品,又是创新药,需要有很强的学术能力和院端销售能力。

百洋拿下优替德隆,借此迈出了创新药战略的重要一步。

4月23日,百洋医药披露2024年年报。公司的品牌运营业务同比增长9%,原有的金牛产品迪巧、海露、扶正化瘀等保持稳定输出。因此在创新策略上,百洋并不像biotech企业那样需要着急造血,而是可以耐心地寻找具有源头创新潜力的品种,

▌和不少大型跨国药企的发展方式一样

制药大厂利用资本、市场渠道的优势,四处BD引进创新品种,通过开发和商业转化实现价值。百洋医药则跟在行业巨头身后,踏上他们走过的路。

1、业务进化

2024年,百洋医药的品牌运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55.59 亿元,毛利率达到 48%,构成公司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从外部看,百洋核心品种迪巧引进已有20年,依然历久弥新,去年收入21亿元,增长超10%。过去一年,迪巧品牌冠名综艺、赞助公益、科普教育,开发新品规、发力线上渠道,俨然是一个消费品运营的高手所为。

然而,外界只知道百洋以运作OTC品种出名,却可能从没想过商业化CXO也能有这么大的版图。

年报显示,百洋这些年没少在创新药械上下功夫,除了华昊中天的1 类创新药,还引进了全磁悬浮人工心脏、ZAP-X火星舟放射外科机器人等高端器械。

(百洋投资孵化并代理的磁悬浮人工心脏)

今年2月,罗氏把王牌品种利妥昔单抗交给百洋代理,在渠道能力上又送了百洋一程。(参见此前文章:百洋接住了新机会)

当下这个节点,是百洋从商业化平台到自主创新转型的当口。

不少大型跨国药企都经历过业务转型。强生、GSK等巨头成名之时,几乎都以开发消费者健康类产品见长,积累了大量资本。但到了一定阶段,这类产品的利润率无法支撑公司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时,外企会业务剥离、吸收合并,开发更创新更前沿的品种,以保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辉瑞、强生、诺华、赛诺菲、GSK等这两年都进行了大规模剥离,把精力集中到创新领域上。

百洋的发展历程其实和这些大药企有相似性。从业务进化的角度看,过去20年百洋一直在攒资源:

通过代理OTC、处方药品种,打下零售、医院渠道;通过引进罗氏、武田、安斯泰来等跨国药企原研药品,持续积累医院渠道能力;通过利妥昔单抗、优替德隆、放疗机器人等创新单品培养专科实力。这些铺垫,最终都是为了将最有迫切需求的产品送到用户面前。

(百洋品牌运营的模式与渠道,摘自公司2024年年报)

4月24日,百洋签下中国首个核医学放射诊断1类新药的商业化开发权。这款名字长到一行都放不下的“锝[99mTc]肼基烟酰胺聚乙二醇双环RGD肽注射液”正在申报上市,将代表中国创新药行业,

挑战全球核药的老大诺华

BD是医药巨头们现成的“作业本”,也是big pharma成长的必由之路,百洋照着抄就行了。

2、选品优势

百洋做BD创新,最大的优势其实是选品能力。

过去20多年,百洋几个大单品能运作成功,除了营销能力之外,产品本身才是成功的主要原因,表明百洋当时挑选品种的眼光很准。

中国创新药械研发过去几年高速爆发,如今逐步进入商业化阶段。Biotech公司融资环境又不像前几年了,很难在研发和销售两头兼顾,这就让百洋医药有很大的余地挑选first-in-class级别的产品。

这几年,大股东百洋集团光是投资引进的创新器械,就包括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超声用电磁导航设备、核医学SPECT/CT等,通过与大股东深度协同,商业化团队在投前阶段就评估了项目的临床价值。

在运作这些品种的过程中,百洋集团逐步摸索出经验:与科研院校合作、参与投资基金、与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联手,多管齐下挖掘创新项目。这条路走通之后,创新产品在上市公司的导入和价值产出都可以快速跟进。

去年年底,百洋医药董事长付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三年差不多看了七八百个项目”。算下来,

百洋每年评估的项目大概200多个

但从对外披露的信息看,百洋集团每年实际投资的项目只有两三个。百洋的市场嗅觉是从数十年的临床市场运营中锤炼出来的,绝对经得起考验。如此审慎地推进投资创新,就是希望提高投资精准度。

今年国际经贸形式风云变幻,给了国产医疗器械新的机会,百洋也有望在其中分一杯羹。

各地设备采购中国产化要求越来越高,高端设备自主国产已经成为总要求。百洋的人工心脏、穿刺引导设备、甚至是大型放疗设备等都有“国产替代”概念,通过专利药、创新药搭建起来的医院渠道优势能助推这些高端器械的销售转化。

(重庆装备会上,ZAP-X火星舟放射外科机器人颇受关注)

短期来看,百洋还要依靠传统品牌业务为创新业务输送血液。去年,百洋的迪巧、纽特舒玛等明星单品在线上销售大幅增长,为今后继续引进扩充类似金牛产品打下基础。

4月24日,百洋医药还宣布:控股股东百洋集团决定不再实施减持计划。实际上百洋集团1股都还没减持,就放弃了减持计划,坚定看好百洋未来的发展。

商业化能力是当下百洋的核心竞争力,但随着创新品种大量引入,百洋一定会跨越拐点。不少跨国药企的优势到底是研发、还是BD,抑或是全球销售,其实并不容易说清楚,

创新发展本来就不只有一种模式。

期待百洋挖掘出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中的“迪巧”。